(相關資料圖)
近期,有關電影院、火車站等公共空間設置的共享按摩椅話題引發網友熱議。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共享按摩椅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初衷是讓部分有需求的市民或消費者能夠在休息區多一種選擇,多一份享受,在滿足公共需求的同時也兼顧商業利益,可謂一舉兩得。
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由于缺乏相應的規范指引和日常監管,而今不少公共空間數量龐大、占比過高的共享按摩椅對社會公眾來說,已經不是“享受”,而是一種“折磨”,除非付費使用按摩功能,否則這些共享按摩椅要么坐感難受、要么一直發出聲音,甚至還有專人監管,不付費不可坐。
對于這種嚴重擠壓供公眾休息的正常座椅空間的共享按摩椅亂象,有關職能部門不能做“壁上觀”,應以實際行動回應社會公眾關切。截至目前,鐵路部門已經要求多功能候車座椅(即按摩座椅)數量不得超過全部候車座椅的20%。
必須認識到,共享按摩椅具有一定的受眾,但絕對不能無序擴張,隨意侵占社會公共空間。一方面,公共空間要根據場所特性,分類區別設置按摩座椅,并做好日常維護和清潔,增加力度調節功能、不適宜人群提示、緊急停止方式等人性化的改進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給消費者帶來更好體驗。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要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如果發現有關商家和場所管理者的經營行為存在明顯的違法違規,或者明顯損害消費者權益,要及時依法進行查處,督促整改。唯有兼顧廣大民眾對于公共休息空間的使用和消費需求,統籌考慮共享按摩椅的質與量,才能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的平衡發展。
——張國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