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在銷毀仿真槍等違禁物品。圖/新京報資料圖
(相關資料圖)
據海報新聞報道,在某社交平臺上藏匿著不少販賣管制槍支彈藥、弓弩的違法信息,賣家多以短視頻或圖片吸引客戶,而后轉到微信等平臺交易。
網絡平臺上出現管制槍支等違法交易信息早已不是第一次,此前就多次有媒體曝光過電商等平臺發布的此類違法信息。這種違法交易之所以禁而不絕,與網絡交易的隱蔽性不無關系。
相比于線下交易,網絡交易門檻更低、更“便捷”。違法犯罪分子網絡虛擬身份變化靈活,所涉及地域廣闊,常通過各類網絡平臺上傳、展示管制槍支等零部件信息,并通過分開郵遞的方式寄到買家手里,利用視頻教學幫助買家組裝槍支,“化整為零”逃避監管。
買賣雙方也都熟諳交易之道,甚至形成了一系列的交易“暗語”。
可以說,借助網絡平臺,不法分子結成了一張“暗網”,讓管制槍支彈藥流散到社會,對公眾人身安全與社會治安環境造潛在威脅。也正因如此,網絡平臺把好管制槍支販賣的信息“入口關”,在源頭對違法交易信息審查、攔截和清除才更為重要。
事實上,平臺也負有對其用戶所發布信息的監管之責。我國《網絡安全法》明確 ,網絡運營者應當加強對其用戶發布的信息的管理,發現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該信息,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防止信息擴散,保存有關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但在具體操作中,依然存在網絡平臺對管制槍支彈藥等違法交易信息監管不力的問題。有網友反映,對于仿真槍違規銷售,多次向電商平臺舉報,都不了了之;有的網友舉報中羅列了詳盡材料,但最終有關平臺只是以商品違規證據不足為由駁回了投訴。
雖然,整治管制槍支彈藥交易,并非網絡平臺一力可以為之,還需要在制造、買賣、運輸等各個環節,加強網絡平臺、市場監管部門、公安機關和網絡主管部門的協作配合,猛藥除疴。但毫無疑問,網絡平臺把好信息“入口”對于治理網絡違法交易至關重要。
這要求進一步壓實網絡平臺主體責任,全面開展自查自糾,一旦發現違法違規信息或收到舉報后應及時作出刪除、屏蔽違法信息,對違法用戶禁言,下架相關產品,對違規賬號進行封號等處理。
鑒于很多管制槍支彈藥交易都使用“暗語”,平臺還應在技術層面上,基于用戶語詞大數據,提升“暗語”鑒別能力,并及時將信息與公安司法機關進行共享;一旦發現嚴重違規、違法行為,應及時上報公安機關。
惟其如此,才能逐步摧毀網絡管制槍支彈藥違法交易的這張“暗網”,消除相關安全隱患,守護好公眾安全感。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劉天紅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吳興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