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便秘,很多人都有這個難言之隱。網上流傳的“長期便秘會導致直腸癌”的說法,不免讓人感到憂心忡忡。長期便秘真的會導致直腸癌嗎?
長期便秘不是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直腸是指肛門以內長12到15厘米的一段消化道。別看它還不及一根筷子的長度,但癌癥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資料圖片)
所謂便秘,是指包括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大便量減少、大便干結、排便費力困難等這些表現的統稱。嚴格來說,它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癥狀。
研究表明,與不便秘的人群相比,長期便秘的人群直腸癌的發病率并沒有提高,便秘并不是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不過,便秘卻是直腸癌的臨床表現之一。得了直腸癌之后,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會出現排便困難或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秘交替出現;大便性狀改變,如形狀變細、變扁或有溝槽,或排粘液便甚至血便;排便費力,雖有排便感,但卻無大便解出的情況。其中,便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是直腸癌的常見癥狀。
除此之外,直腸癌患者還可能出現腹痛,可能是持續性隱痛,或者腹痛向肛門周圍放射,也可能僅表現為腹部不適或者腹脹感。另外,患者還可能觸及腹部腫塊,也可能伴隨出現全身癥狀,如發熱、貧血、消瘦、乏力等。
長期便秘本身雖然并不會導致直腸癌,但卻可能是腸道在“求救”。當出現持續的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不正常顏色的大便時,需要及時就診。
80%以上的腸癌是由腺瘤演變而來
研究表明,一級親屬患結直腸癌的人群,直腸癌發病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76倍,且家族史對直腸癌發病風險的效應還會受到患病親屬數目的影響。臨床上,80%以上的腸癌是由腺瘤演變而來,腸癌從腺瘤增生到晚期,通常要經歷5到10年的發展期。因此凡是檢查發現有腺瘤的,建議摘除。另外,炎癥性腸病的發病與腸黏膜的慢性炎癥有關,隨著病程延長,患者發生癌變的風險隨之增加。
直腸癌“偏愛”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
長期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的人群或是腸癌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每日攝入紅肉量每增加100克,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2%;加工肉類每日攝入量每增加50克,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6%。
此外,糖尿病患者,肥胖、吸煙、大量飲酒的人群也是直腸癌高危人群。糖尿病人群腫瘤發生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到4倍,因為糖尿病人體內大量的葡萄糖恰好給予了腫瘤細胞充足的營養,能讓其肆意生長。肥胖人群胰島素水平增加會促進細胞生長和抑制細胞凋亡,這與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身體肥胖也會刺激產生炎癥反應,促進結直腸癌的發展。長期吸煙的人群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也比不吸煙人群更高,而且,隨著吸煙年數和吸煙支數的增加,風險越來越高。大量飲酒的人群在長時間喝酒的過程中,攝入有害物質過多,會導致腸黏膜受到損傷,從而影響腸道的正常功能運轉,誘發腸癌。
預防直腸癌要做好“四個堅持”
不良生活方式是罹患直腸癌的“元兇”,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體育鍛煉,如通過跑步、快走等有氧運動,增加自身抵抗力,避免肥胖;堅持健康膳食,增加膳食纖維、全谷物、乳制品的攝入,避免高脂飲食,促進腸道蠕動,保持大便通暢;堅持戒煙限酒,避免其對消化道長期的炎性刺激;堅持定期體檢,參加直腸癌早期篩查,高風險人群需進一步接受診斷性結腸鏡檢查。
一般風險人群可以從40歲起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中低風險人群在50到75歲接受結直腸癌篩查;高風險人群在40到75歲接受結直腸癌篩查,如1個及以上一級親屬罹患結直腸癌,推薦接受結直腸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40歲或比一級親屬中最年輕患者提前10歲;遺傳性結直腸癌高危人群的篩查起止年齡要更早,并且篩查持續終生。
(作者系副主任醫師、注冊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健康中國行動宣講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