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自今年5月初競聘擔任創效單元經理以來,王玉東變了。這是勝利油田地面工程維修中心城區機泵維修服務部泵修二站員工的共同感受。
在班站員工眼里,王玉東變成“管家”了。每天收工后,不再像以往一樣和大家說說笑笑地往家走,而是一頭扎進辦公室,趴在電腦前一板一眼地算賬。如今,“日清日結”成為他每天必做的功課,要將當日工作量、勞務收入、材料成本、車輛費用等數據一項一項錄入臺賬,然后上報。
在徒弟鄭潤眼里,王玉東變成“學徒”了。為了熟練掌握各種電子表格的使用操作,他虛心向技師宋志強請教,連續一個多月利用周末加班學習。
在服務部經營管理業務人員眼里,王玉東變成“學霸”了。雖然54歲的他是三名創效單元經理中年齡最大的,但上報的數據準確率最高,對收入欠預算、成本超預算原因分析得最透徹,提出的優化提升措施也最有效。
變化源自這個服務部今年4月份以來推行的新型目標經營責任制。服務部將原有兩個班站劃分為三個創效單元,打破人員、薪酬、身份限制,公開競聘產生單元經理,人員雙向選擇組合,根據服務區域分廠區自選承包區塊。同時,將創效指標與員工責任掛鉤、利益捆綁,創效單元未完成聘期內經營目標,不但績效受損,還將被終止協議。
“變的不僅僅是稱謂。過去帶著大家把活干完干好就行了。如今肩上壓了一副沉甸甸的擔子,員工選我當帶頭人,就要為大家的績效工資著想,滿腦子都是‘數字’,逼著自己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王玉東坦言。
各創效單元都在變。每天早晨一上班,單元經理們拿到派工單就各自打起“小算盤”,先干哪個活、后干哪個活效率更高,干完了再搶哪個單……由過去“等活干”變成了現在主動“搶活干、找活干”。5月份以來,泵修一站創效單元主動出擊,聯系承攬了油氣集輸總廠東營老原油庫3臺LG465-515立方米/時雙螺桿外輸泵維修改造再利用業務,增收280萬元;泵修二站創效單元承攬了現河采油廠112臺注輸泵維修保養業務,增收200萬元;泵修三站創效單元承攬了23臺閑置抽油機維修業務,增收345萬元。
“思想觀念、組織運行方式、考核激勵模式都在變,目的就是激發團隊每個人的潛力,實現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服務部經理張作強表示。
(王光勝)
(責任編輯:劉小溪 審核:蔣文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