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劉一昂(吉林大學)
近日,有關“緬北電信詐騙”的新聞層出不窮,各大媒體接連發布從緬甸解救回國人員的真實經歷。同時,電影《孤注一擲》的熱映,也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緬北的詐騙集團。一夜之間,作為東南亞重點旅游城市的緬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也被貼上“人們心中最危險國家”的標簽。
和在輿論場中被貼上“混亂”“動蕩”標簽的緬甸地區不同,緬甸商務部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緬甸總體上安全穩定,是媒體夸大事實,緬北的詐騙問題并沒有媒體報道的那么嚴重。而緬甸當地的華人華僑也稱,緬北確實被妖魔化了。一時間,關于“緬甸有沒有被過渡妖魔化”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不可否認,由于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和媒介固有的局限性,媒體所報道的緬甸,是經過信息篩選、加工和重新解構后的一個“擬態化緬甸”,這自然無法呈現出緬甸的真實情況,也無法代表整個緬甸的全貌。也因此,有一部分人表示“自己親身去緬甸旅游或者生活過,都沒有聽說過類似的事件”,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是媒體過于夸大這些問題了”。
當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一個沒有親身體驗的陌生國度,如果僅用單一視角進行衡量,簡單給其貼上“詐騙王國”之類的標簽,的確有失偏頗。然而,“緬甸失聯20歲男子自述被解救過程”“男子被騙緬甸家屬被告知已遭殺害”“多個孩子被中介以2萬一個的價錢帶到緬甸”……一系列新聞并不是虛構杜撰的,而是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有人將媒體的報道形容為“妖魔化”,甚至將現實存在的問題“甩鍋”給媒體,這顯然忽略了媒體的預警功能,這樣的言論也是不公正的。
要看到,隨著媒體通過采訪被騙當事人、深入現場拍攝視頻等方式,最大程度地還原了詐騙集團的真實情況,這一波“反詐宣傳”的確取得了很好的宣傳引導效果。輿論場上,有這樣一種論調,認為“近期對緬甸的眾多詐騙新聞,會放大人們的恐慌情緒”。恰恰相反,在網絡上流傳的各種反詐視頻和信息,讓“反詐宣傳”悄然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還有人創造了諸如“殺豬盤”“請打開國家反詐中心小程序”等網絡熱梗,在引人發笑的同時揭穿了常見的詐騙套路。可以說,正是這種“身臨其境”式的體驗,無形中引起了公眾對電信詐騙的警惕,這也進一步壓縮了電信詐騙的生存空間,減少詐騙事件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緬甸”“緬北詐騙”等成為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話題后,一些自媒體聞“流量”而動,惡意編造各種“緬北詐騙”相關話題,甚至對詐騙的受害者進行調侃,這種傾向值得我們警惕。比如,前段時間,有人對某高校的緬甸語專業進行抹黑,給其貼上負面的標簽,這無疑對該校和該專業造成了不良影響。要知道,“反詐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沉重話題,每一個真實案例的背后都是一幕幕心酸的歷程。這些把“反詐”當作博流量工具的行為,才是真正助長社會恐慌情緒的罪魁禍首。
歸根結底,“緬甸是否被妖魔化”這一話題引熱議的背后,反映了公眾對自身生命健康權的保護和重視。畢竟,保護生命安全,是人的本能意識,如果沒有安全的治安環境,相信無人敢以身試險,當人們看到自己的同胞身處“煉獄”,當然希望他們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這也自然會引起人們對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視。應該說,公眾所期待的,是有關國家可以攜手合作,聯合打擊電信詐騙,讓這樣的“悲劇”更少一些。
幸運的是,日前,中泰緬老四國警方就開展針對本區域電信網絡詐騙和網絡賭博犯罪,以及衍生的人口販運、綁架、非法拘禁等犯罪專項合作打擊行動達成共識,支持緬方同三國相關部門共同落實好有關共識,開展嚴厲打擊行動。相信在各方的嚴厲打擊下,被困在緬北的同胞都能早日歸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