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晚,中信銀行(601998.SH,0998.HK)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報告。截至報告期末,該行資產總額達8.8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34%;貸款及墊款總額(不含應計利息)5.3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41%;客戶存款總額(不含應計利息)5.5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54%。
此外,該行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61.74億元,同比下降2.05%;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潤360.67億元,同比增長10.89%。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熱點問題,中信銀行管理層25日在業績發布會上進行了回應。該行管理層稱,就實際操作而言,需要考慮對客政策、各區域差異性以及利率調整力度等諸多因素,存量利率調整時確實比較難實行一刀切的管理政策。
凈息差收窄非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
從營收結構來看,報告期內,占中信銀行營收比重近七成的利息凈收入同比減少0.87%至732.06億元。此外,該行上半年實現非利息凈收入329.68億元,同比下降4.57%。其中,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90.63億元,同比增長1.21%。
關于該行非息收入的下降,記者關注到,或與投資收益的大幅減少有關。報告期內,中信銀行實現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合計為129.07億元,同比減少13.22億元,主要是債券投資收益減少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上半年,受上年LPR多次下調等因素影響,新增及重定價貸款利率降低,資產收益率下降,銀行業凈息差普遍收窄。報告顯示,中信銀行凈息差為1.85%,凈利差為1.81%,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0.14個、0.13個百分點。
半年報對此解釋稱,受國內經濟中低速增長環境下,市場融資需求相對不足、各類資產利率低位運行,疊加LPR利率下調、個人按揭貸款提前還款等影響,資產收益率繼續下降。為持續提高支持實體經濟能力,本行順應利率下行市場環境,強力推動負債成本管控,負債成本明顯下降,但未能完全抵補資產收益下降影響。
不良貸款“雙降”房地產業不良率上升
資產質量方面,中信銀行不良貸款實現“量率雙降”。截至報告期末,不良貸款余額648.50億元,比上年末減少3.63億元,下降0.56%;不良貸款率1.21%,比上年末下降0.06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08.28%,比上年末上升7.09個百分點。
從貸款結構來看,該行公司類貸款不良率較年初下降0.22個百分點至1.50%,主要是租賃和商業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不良貸款率下降。
但與此同時,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在各行業中居首且升幅最高。報告期內,該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加64.44億元,不良貸款率由年初的3.08%上升2.21個百分點至5.29%,主要是受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影響,個別客戶出現風險,降級不良所致。
個人貸款方面,該行上半年個人貸款余額22112.9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46%。其中,截至報告期末,該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余額9523.25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2.37億元;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0.51%,較上年末上升0.09個百分點。
報告稱,受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銷售低迷等因素疊加影響,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關注率及逾期率均較上年末有所上升。鑒于該行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抵押率長期維持在36%左右水平,抵押物充足且穩中向好,個人住房貸款業務整體風險可控。
對于后期資產質量趨勢,中信銀行副行長胡罡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該行資產質量改善的趨勢可以持續。不過,資產質量壓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宏觀環境復雜嚴峻,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行業結構發生變化,少數客戶還款能力會有變化;二是房地產不良逐漸出清過程中,一些客戶資產質量面臨壓力。
回應存量房貸利率調整:較難實行一刀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信銀行25日舉行的2023年半年度業績會上,該行副行長謝志斌還對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政策進行了回應。
謝志斌表示,中信銀行密切關注監管導向和市場動向,對本行行內業務情況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對可能發生的業務調整已經做好了預案。基于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同業各行對政策的理解不盡相同。
“就實際操作而言,需要考慮對客政策、各區域差異性以及利率調整力度等諸多因素。”謝志斌稱,從客戶角度看,各銀行按照相當的標準執行更有利于提高公平性,也有利于降低客戶輿情。但是從區域情況來看,歷史上地產政策是因城施策的,各地區按揭貸款利率差異也比較大,存量利率調整時確實比較難實行一刀切的管理政策。從調整力度來看,也需要兼顧銀行實際承受能力。
按照部分主流券商研究機構的估算,按揭利率每調降10BP,對全行業相關的凈息差的影響約是0.9-1BP。謝志斌對此表示,中信銀行現有按揭貸款規模約9500億元,其中存量利率高于新發生利率的貸款規模達6000億元,每降低10個BP將會影響到該行貸款收益約6億元,影響凈息差約0.8個BP,相對于整體( 0.9 -1BP)有一些優勢,中信銀行保持謹慎樂觀。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王文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