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北京青年報記者陳靜實習生陳金庫
(相關資料圖)
統籌/林艷張彬
展覽現場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陳靜
合肥站作品 攝/Dongsh
UP主LKs發起的“漂流相機計劃”北京站作品 攝/秘制烤鹵蛋淄博站拍攝者——溫和的白開水
漳州站作品 攝/陳小陳
克拉瑪依站作品 攝/黃偉臺北站作品 攝/henrylinys
藍巴勒海峽的貨船與高樓、畢業前夕的食堂早餐、疫情解封后的春聯街、穿越戈壁公路的野生駱駝……一臺總價值6萬元的相機,從北京出發,經天津、浙江、香港、臺灣、西藏、甘肅等地,10個月內“漂”完了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重新回到北京。它除了帶回上千張照片,還帶回了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
這是“90后”UP主LKs發起的“漂流相機計劃”,生活在各地的網友接力拍攝,最終通過網絡視頻、線下展覽的方式呈現給大眾。
突發奇想
全國征集“漂流相機”參與者
北京,馬路積水中的黃葉倒影;河北,門框前的家庭成員肖像;江蘇,秋意漸濃的狼山;山東,夜班歸途戴著口罩對鏡自拍的工廠職員……
北京798藝術區,二三十平方米的白色空間,展覽著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攝影愛好者拍攝的作品。而這些作品都來自一臺“漂流相機”。展區中一幅大型中國地圖標識出這臺相機漂流過的地點,北至黑河,南至海口,東至上海,西至克拉瑪依。
這個展覽起源于UP主LKs發起的漂流相機計劃。2022年10月,LKs發布了一則視頻《全國漂流半年的相機會拍出怎樣的照片?》。他在視頻中邀請全國34個行政區的網友報名參與。為此,他特意購買了一臺價值近4萬元的相機,還配置了2萬多元的鏡頭。他初步設定的漂流路線是從北京北上或南下,最后回到北京。
“漂流相機是我靈機一動的想法。”LKs說,這個創意最初源于漂流本,也就是將一本空白筆記本寄到不同地方傳遞,每個收到的人都可以寫上自己想說的話、畫上想畫的畫。
LKs沒想到,報名鏈接公布后,他先后收到了超過2萬份報名信息。在眾多報名者中,他根據地區、攝影水平等條件綜合篩選出34名參與者,并通過網絡與他們簽訂了“君子協議”:每一站的攝影愛好者有5天拍攝時間,隨后寄給下一站攝影愛好者。
去年11月,相機由北京開始了它的漂流之旅,一路由北向南,途經天津、河北、江蘇,又幾經周折,在南方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漂流后,回到北方陜西、河南、遼寧等地,隨后繼續南下,漂流到四川、安徽等地,最后到了新疆、西藏、寧夏、香港、澳門,完成了一次全國大漂流。
完美接力
34名參與者的相互信任和配合
2023年8月,相機終于回到LKs手中,而大家的攝影作品水平遠超出他的期待。上千張照片、700G素材,如何呈現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對他來講是個考驗。LKs說,他不僅想展示這些攝影作品,還想把攝影師和他們拍攝的故事分享出來。
“我和攝影師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對每張照片都有感情。我請大家介紹自己的城市、職業、寫下自己的拍攝心情,提供拍攝花絮,我覺得這些東西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漂流,這些比單純的照片更有價值。”LKs說。
8月20日,展覽開幕當天,LKs在多個平臺發布了視頻《300天4萬公里傳遍中國,漂流相機終于回來了!》。這則長達27分鐘的視頻登上了b站當天熱搜榜第一,被收錄在每周必看榜單。截至目前,視頻在b站的播放量超過700萬,在抖音的播放量超過2000萬。
網友們在評論區和彈幕區紛紛留言:“真的很愛,也很有意義,傳達不同人的感覺,體驗精彩”“這個創意真的史無前例,太厲害”“選的網友素質可以啊,相機竟然沒被倒賣”“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既能夠通過相機表達自己對所住城市的熱愛,又能展現身邊生活的獨特之處,這是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報名參與這次計劃的原因之一。整個漂流計劃得以完成則有賴于陌生人之間的信任與配合。這場“漂流相機計劃”實際上是34位攝影愛好者的完美接力。
背后故事
記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煙火氣
無論是網絡視頻,還是線下展覽,山東站的作品都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一位工廠職員夜班后的對鏡自拍,鏡子里的人穿著藍色厚羽絨服、戴著絨線帽、背著斜挎包、戴著N95口罩。
拍攝者“溫和的白開水”是一名23歲的工廠職員。去年12月下旬,他收到相機,正值新冠感染高峰期。廠里不少同事都感染了,但他還在堅持工作。12月23日早晨,他上完夜班,準備回宿舍睡覺。上樓梯時,他對著轉角處的鏡子拍攝了一張自拍。
“其實我拍照的時候也沒多想,就想著簡單記錄一下。沒想到這張展示自己精神狀態的作品似乎成了我所有片子中最有故事的一張。”看到不少網友喜歡他的作品,他感到意外且驚喜,“我總覺得自己拍的照片很普通,沒想到會有人喜歡。”
大半個月后,相機來到了福建漳州,這一站的參與者是23歲的護士陳小陳。彼時,全國剛剛解封,又臨近春節,她每天兩點一線,在醫院和家之間奔波,忙得腳不沾地。
春節前的一天,陳小陳晚上9點加班結束后去買春聯,看到街上人群熙攘,熱鬧又鮮活,與醫院的忙碌和沉悶形成鮮明對比。于是,她拿起相機,拍下了眼前的場景:暖黃色的燈光、紅底金字的對聯和燈籠構成了她照片的主色調,透露出濃濃的節日氛圍。
“看到大家都在努力生活,感受到了煙火氣、幸福感。解封后,花燈夜市小吃街都擺起來了,以前的生活又回來了。”陳小陳說。
特殊禮物
接力者附上地方特色紀念品
4個月后,相機來到安徽合肥,這是漂流的第23站。這一站的參與者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專業的學生Dongsh,他剛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即將畢業。他選擇用這臺漂流相機記錄下在學校的日常:食堂的早餐、寢室、實驗室、學校里的花花草草,也拍下了彼時的時令風景——樹上枇杷正在成熟。
收到相機快遞包裹之初,Dongsh發現不少站點的網友都用信封裝上了特殊的紀念品。于是他也決定往書包里放一份特殊的禮物,花不到一塊錢從學校文具店買來了具有學校特色的作業本。
談起選擇作業本作為紀念品的原因,他說:“這個本子封面的印刷似乎來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沒有變化。在我看來,這是具有學校和地方特色的紀念品,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學校艱苦樸素的精神。”
此次漂流相機計劃的參與者,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其中有近一半參與者是學生,也有不少人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還有野生動物攝影、天文攝影等不同領域的攝影師。
他們的作品類型不一,包括自然風光、紀實人像、城市街拍等等。處在不同地區的他們用手中的鏡頭呈現出一個多彩的中國。
“網絡視頻已經很好地展示了這些照片,但現場展覽更能讓人感受到他們的魅力。漂流相機去過大江南北不同的地方,經歷了季節的變換。加上拍攝者的職業不同、關注點也不同,把這些照片放到同一個空間去感受,能帶來更多觸動。”現場觀眾MaoMao&靈槐感慨。
觀展感受
體現每個人對自己生活城市的熱愛
展覽仍在繼續,小小的空間擠滿了前來觀展的人,等候的人甚至排到了展廳外,在過道上排出十多米的長隊。
16歲的高中生李同學帶著一臺佳能微單相機,一邊觀看攝影作品,一邊記錄展覽現場。作為攝影愛好者,當他得知相機曾漂流經過自己喜歡的成都、重慶等城市,就決定要到現場看看。
他尤其喜歡重慶站的照片,“這張照片非常賽博風,體現了重慶這座城市的潮流風格。而且我覺得展覽現場不同城市的照片體現了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熱愛。”
觀眾的感受恰恰道出了各地拍攝者的初心。在提到報名參與的初衷時,漳州站的陳小陳說:“一臺相機可以漂流到不同的人手里,不同的人以自己的視角拍出眼中的世界,拍出對社會、對身邊一切的理解。我覺得很酷。”
“通過拍攝合肥城市和中科大校園的照片,或許我能分享黃山等傳統安徽印象之外的新鮮視角,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值得嘗試。”呈現城市特色是吸引合肥站的Dongsh參與漂流計劃的原因之一。同時,各站攝影愛好者的作品及背后的故事也讓他對未來前往不同城市、不同地區探索充滿了興趣。
初心
以普通人視角呈現國家發展成就
在發起計劃之初,LKs或多或少有過擔憂,“當時發報名視頻,很多人都覺得這風險太高了,大概率相機可能半路就會丟了或者壞了。說實話我也完全沒把握能成功,但就是想試一試。”幸運的是,這些情況都沒有出現,相機幾乎完好地回到了他手中。
和LKs及不少網友一樣,觀展的李同學也為漂流計劃能順利完成感到驚訝。“我覺得UP主有勇氣發起這個活動就很了不起了,沒想到活動還能得到這么多人的支持和理解。一臺價值6萬元的哈蘇相機漂流完中國,完整地回到主人手中,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沒想到竟然在實際生活中真的發生了。”
“這個計劃的不確定性確實很多,價格高昂的相機在很多環節都可能丟失或損壞,以至于大家都說這是一次社會實驗。當我收到相機時,看到包的一件件紀念品,我就對這個計劃信心倍增,大家的素質都好高啊!”山東淄博站的參與者“溫和的白開水”說。
“我覺得這個活動的順利完成是一種證明,證明這個看似難度很高的計劃是能做成的。”LKs說,自己只是提出了一個想法,計劃的具體落實有賴于各地的網友、快遞工作人員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能看到我們國家在基建、物流等方面的發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任。
“我們常常感慨國家越來越強大了。但大多時候我們是通過新聞報道看到這些事的,還是會覺得離自身比較遙遠。但當我們把這些成就通過各地普通人的視角來呈現時,就會變得非常直觀。”LKs說。
(LKs、溫和的白開水、陳小陳、Dongsh、李同學、MaoMao&靈槐為化名)
部分圖片來源于受訪者、網絡截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