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東方網記者奚亮5月26日報道:作為世界上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凝聚了中國人千年來生生不息的智慧與創造力。但是,你知道漢字之源是哪里嗎?繩結?龜甲?或許,這次大展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今天上午,“丹甲青文——中國漢字文物精華展”在奉賢博物館正式開幕,這是繼“‘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文物大展”“與天無極——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后又一場文化盛宴。?
本次精華展匯聚全國11個省市26家文博單位的189件(組)漢字文物,類型包括青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瓷器、書畫、竹木等各時期承載漢字的實物,且皆為原件。
從漢字的肇始源流、發展演變到內在力量與悠長意蘊,此次精華展以靈符若拙、契文肇興、意蘊流芳、天開化宇、妙趣啟智五個篇章講述漢字的前世今生。
魚形刻劃符號、中山三器之——“中山王厝夔龍飾銅方壺”、“甲骨文第一人”王懿榮舊藏、8件一級卜骨文物、里耶秦簡……在眾多文物在,最令人矚目的或屬“中山三器”。?
中山王厝夔龍飾銅方壺為河北博物院館藏的“中山三器”之一,出土于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厝的墓中,為禮器兼酒器,此次來奉博是其首次在上海展出。中山方壺四周刻有流暢優美的銘文450字,銘文字體被譽為中國最美文字——中山篆。
“奉賢博物館開館四年來,通過精心籌劃的精品展覽,已經成長為南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標。”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文物局副局長向義海在開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覽,以字化人,讓觀眾能在參觀中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中探尋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
“小”館何以每年辦“大展”?“作為一家區域性綜合博物館,我們可以揚長避短,跟其他館多溝通交流,把好的資源多引進,搭好平臺,做好策劃。”奉賢博物館館長張雪松表示,期待更多市民走進博物館、共享博物館的美好空間。
開幕上,奉賢區文化和旅游局(奉賢區文物局)與河南省安陽市文物局、河南省三門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單位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奉賢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安陽博物館、開封博物館、焦作市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與單位在現場簽訂合作協議,加強館際交流合作,共建共享文化推廣平臺。
此次精華展策展時間為5月26日至10月8日,期間無需預約免費觀展,同時各個協辦博物館也帶來了眾多文創產品,去一次奉賢博物館即享全國文物文創產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