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重磅:影響近1/10人群,這19種疾病的患病人數正在悄然增加……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相關資料圖)
自身免疫病,指機體免疫系統針對自身組織產生異常應答所引發的一組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橋本甲狀腺炎、1型糖尿病、銀屑病(俗稱“牛皮癬”)等等。多數自身免疫病無法治愈,需要終身治療。了解自身免疫病的發病率,以及對未來疾病趨勢的估計,對于自身免疫病的干預很有價值。但目前多數自身免疫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數據較少,缺少大樣本研究。
近日,《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一項調查研究,表明19種常見自身免疫病的發病率與患病率整體表現為隨時間變化而增加的趨勢,其中整體患病率從2000~2002年的7.7%增加到2017~2019年的11.0%,自身免疫病患病率的增加與年齡、性別、季節、共病等因素相關。
圖片來源:The Lancet
研究納入臨床實踐研究數據鏈(CPRD)2200多萬患者電子健康數據,計算2000年~2019年間19種自身免疫病年齡和性別標準化發病率和患病率,分別為阿狄森病、強直性脊柱炎、乳糜瀉、兒童1型糖尿病、Graves’病、橋本甲狀腺炎、炎癥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硬化、重癥肌無力、惡性貧血、風濕性多肌痛、原發性膽道膽管炎、銀屑病、類風濕關節炎(包含特定的亞型,如斯蒂爾病、類風濕脊柱炎等)、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癥、血管炎和白癜風,使用回歸模型估算年齡、性別、發病季節等因素的影響。
自身免疫病發病率整體略有增加
研究期間,新診斷患有1種或多種自身免疫病的人數略有增加[發病率比(IRR)2017~2019年 vs. 2000~2002年=1.04,95%CI=1.00~1.09]。新的自身免疫病診斷數量增加了22%(IRR:2017~2019年?vs. 2000~2002年=1.22,95%CI=1.18~1.28),主要是因為受到首次自身免疫病影響的患者又繼發了其他自身免疫病。
乳糜瀉、Graves’病、干燥綜合征的發病率增幅最大,橋本甲狀腺炎和惡性貧血的發病率則略有下降。隨著時間推移對比疾病發生率時,Graves’病發病率增加主要是因為高齡(年齡≥80歲)診斷患者增加,而乳糜瀉發病率的增加則主要是年齡≤80歲的診斷人數增加。
▲2000~2019年自身免疫病發病率(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發病率為每10萬人-年的新發病例數)
任何年齡段都可能確診自身免疫病,性別、季節、共病等均是影響因素
任何年齡都可能診斷出自身免疫病,其中Graves’病、惡性貧血和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僅有6種疾病可在5歲前被診斷出來,分別為阿狄森病、1型糖尿病、銀屑病、白癜風和血管炎(主要是過敏性紫癜、川崎病和腎小球腎炎),而諸如多發性硬化、銀屑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則多在中年時期被發現。此外,乳糜瀉、炎癥性腸病和血管炎的發病通常有兩個高峰,分別為兒童期或成年早期,以及人生末期。
▲不同年齡段自身免疫病發病率(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顏色越深,說明發病率越高)
大多數自身免疫病更多見于女性,特別是甲狀腺疾病、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和系統性硬化癥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比最高。僅有3種疾病的發病率在男性中更高,分別為強直性脊柱炎、兒童1型糖尿病和重癥肌無力。
多數自身免疫病的診斷貫穿全年,不受季節變化的影響。不過相比于夏季(6~8月),冬季(1~3月)更多人被診斷患有1型糖尿病,而相比于冬季,夏季被診斷為銀屑病的人似乎也更多。
各類自身免疫病可能存在關聯,通常罹患某種自身免疫病的人,更容易患上第2種自身免疫病,特別是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和系統性硬化癥。兒童1型糖尿病患者也更容易罹患阿狄森病(IRR=26.5,95%CI=17.3~40.7)、乳糜瀉(IRR=28.4,95%CI=25.2~32.0)、橋本甲狀腺炎(IRR=13.3,95%CI=11.8~14.9)和Graves’病(IRR=6.7,95%CI=5.1~8.8)。比較有意思的是,多發性硬化患者共患其他自身免疫病的概率更低,如銀屑病。
從本次研究調查的19種自身免疫病來看,多種自身免疫病共病率(按年齡和性別標化)為10.2%,其中女性為13.1%,男性為7.4%。自身免疫病的患病率從2000~2002年的7.7%增加到2017~2019年的11.0%。
小結
總之,這項基于人群的研究結果表明,自身免疫病負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疾病發病率與個人患病、年齡、性別、季節等相關,研究支持并擴展了此前自身免疫病的相關研究證據,即自身免疫病發病率呈增加趨勢。同時,研究結果也提示了共病、年齡等因素,可能是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的潛在風險因素。此外,還需關注到自身免疫病的共病問題,特別是結締組織疾病與內分泌疾病之間共病的情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