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6月27日,新聞聯播的主播說聯播中,主播康輝說到,暑假馬上到了,一些所謂“資深老師”在短視頻里炮制焦慮,“一本正經”地提醒家長:“一年級的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然后,這些人就開始賣書、賣課了。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嚴防嚴查違法違規開展線上培訓和廣告宣傳等問題。
事實上,學生和家長苦焦慮販賣久已。課外輔導剛剛盛行那幾年,諸如“你不來,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等極具焦慮販賣色彩的廣告語就層出不窮,有不少輔導機構可能明面上不會如此猖狂,背地里的各種宣傳手段也在極力地渲染內卷的氣氛,搞得學生與家長人人自危,仿佛不參加課外輔導將來就必定低人一等。
那些賣書賣課的人自然是販賣焦慮的罪魁禍首,但這并不全是他們的責任。首先,有些學校的教育本身就存在扭曲,通過唯分數論來鉗制學生們的思想,逼迫他們去內卷出好成績,而面對家長時也是不斷強調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們其他方面的發展,賣書賣課者在社交平臺散布焦慮,只不過是擊破了家長和學生們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線罷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販賣焦慮的手段之所以能成功,只不過是利用了中國家長長久以來“望子成龍”的心理罷了。盡管我國在前些年已經禁止了對考試科目的輔導,但輔導內卷之風并沒有被止住。明面上輔導機構不能再開設文化課輔導班,但背地里他們可以賣書賣課,甚至通過網上授課的方式達到目的。學生家長自然也是使盡渾身解數為孩子找到輔導的途徑,或請大學生當家教,或請名師進行線上輔導。
一個暑假對一個學生的成績影響真的很大嗎?確實是的,販賣焦慮者在這一點上并沒有騙人,但他們通過這一個事實去實現他們的經濟目的,就具有道德上的問題,甚至觸犯法律。想要完全禁止這種風氣是很難的,更關鍵的是要糾正家長老師們的錯誤觀念,讓所有人都從焦慮中走出來。
假期本來就是留給學生的一個窗口期,學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養精蓄銳,為新的學期做好準備。家庭情況允許的,可以去學一些興趣特長來提升自己,也可以去旅游一趟見識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或是做一些志愿活動來充實自己的人生。利用假期來彎道超車當然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但要將這美好而難得的假期全部用來提高成績,未免有點得不償失了,況且一個人在假期里的學習效率能有多高呢?與其苦了學生又窮了家長,不如暫時放下成績,一起尋找假期的正確打開方式。(黃俊皓)
來源:紅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