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用人單位設置年齡門檻,增加求職者的就業難度,讓他們因此焦慮不已。專業人士認為,這一做法實質上是收割“青春紅利”的就業年齡歧視,不僅違反勞動法,還忽視了企業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經驗儲備,長期來看不利于實現規模經營。
(資料圖片)
自2022年4月開始求職以來,39歲的張玉投出去了上千份簡歷,多無音訊。
985本科、211碩士、擁有十多年互聯網營銷經驗的張玉,將求職不順的原因歸結為“超齡”,“一些公司明確只招35歲以下人員,還有一家公司已經決定錄用,走流程時委婉地說領導年齡比我小,后來以與崗位不匹配為由不予錄用。”
張玉因年齡產生的求職焦慮,并非空穴來風。今年2月,江蘇一家工廠招工時用喇叭大喊,“86年以上的可以走了啊。”視頻走紅網絡,刺痛了不少人的心。
30多歲正當年,思想成熟、經驗豐富,找工作怎么就被嫌棄了?對于這個問題,張玉始終沒想明白。
——工人日報《30多歲正當年,找工作怎么就被嫌棄了?》?
不搞情緒化輸出,先看一段前些時間法國自己公布的情況:
根據法國生活條件研究及觀察中心(Credoc)最新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法國40歲至59歲中年員工普遍存在職場危機感,擔心失業和再就業難等問題,超過三分之二擔心以自己的健康狀況無法工作到退休……
除了健康問題,法國生活條件研究及觀察中心的調查還顯示,40歲以上工作者52%擔心收入下降或不再熱愛自己的工作,感到職業倦怠,失去工作動力;49%擔心在找新工作時因年齡而受到歧視;38%擔心新工作的待遇停滯或降級;37%擔心失業。
客觀來講,中年人所面臨的失業問題,主要的根源還是年齡帶來的性價比的不匹配。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在任何企業或者機構里,中高級崗位的數量都是有限的。這意味著,無論企業提供多么完善的晉升機制,絕大多數人能混到中層就已經相當不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還是在企業的中下層,那么就意味著這個人的經驗和能力已經基本停滯了。在這種情況下,再去找新的工作,一般都會面臨收入降級甚至于找不到工作。
當然,即便是在企業做到了中高層,再找新工作也不容易——因為大多數企業的中高層都是“本土派”,且數量也不多。如果真的需要中高管,在本公司內部提拔,也比從外面招聘好一些——除非本公司內部有點問題。
除此之外,人到中年,有家有業。對于20多歲的大小伙子來說,如果原來在城南工作,后來有家城北的公司更好,那也就是換個地方租房的事——甚至換個城市都不是不可以。但是對于中年人來說,房子買了,孩子上學,家人就醫……不可能隨隨便便就搬家。而如果不搬家,那意味著可能原本一個小時的通勤要拉長到兩三個小時。
這些都是非常客觀的因素。除非回到以前的老國企時代,否則只要允許企業自由競爭和破產,那競爭力更弱卻吸納了最多就業的中小企業,員工所面臨的危機自然也是更重的。
如果非要說“外國”好,那“外國”好的一點就是這個年齡的線稍微卡后一點——一般是40歲左右。
在之前的這個回答下,我還提到了這樣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在國外,中小企業也是解決就業的絕對主力。而中小企業的最大問題,就是生命周期短。
還是拿法國來說,其在2022年一共有42萬家建筑相關的企業,其中:
在42.7萬個公司里,71.2%的公司有0個員工,24.4%的公司有1-9個員工,2.8%的公司有10-19個員工。
即便我們把皮包公司排除,在剩下的1/4左右的有員工的公司里,員工人數在20人以上的也只占全部建筑企業的5.5%。
都是成年人,不會真有多少兒女認為這種十幾個人的小公司,能讓你從入職一直干到退休吧?
就是老板自己,都不能保證企業明年還存不存在。
所以,這個40歲以上的員工將近一半擔心自己重新找工作受到年齡歧視,也并非是什么不能理解的情況。
當然了,知乎上肯定會有人跟你講“國外的職場相當公平,從來沒有年齡歧視,不管什么年齡找工作,都只看你的能力”。
這個我也不想解釋,反正我認為這是一個常識問題。你可以說國外職場的年輕相對好一點,但如果說認為國外的職場就“沒有”年齡歧視,一個具有同等工作能力和經驗的30歲的人和60歲的人具有完全等同的競爭力,那我也覺得你可以直接把這個答案關了。
就算是退一步來講,不談什么年齡歧視,那任何行業都有紅利期,你該承認吧?
好,那么在甲行業具有紅利期的時候,企業會傾向于大量招聘新員工,擴張企業規模。多年以后,該行業的發展陷入停滯乃至衰退,那么這些企業的員工會流向何處呢?
盡管這些員工可能有多年的工作經驗,但這些經驗都是在甲行業積累的,轉到乙行業未必有用。而對于乙行業來說,既然都要重新學習,在招聘員工的時候,為什么不優先招聘學習能力更強、時間更充足且無家庭壓力更小的年輕人呢?
何況,很多人在求職的時候,都會問一個問題:我是該去大企業做一個螺絲釘,還是去一家創業公司?
所謂的“大企業螺絲釘”,是因為在大企業的運營流程中,為了杜絕人員流動可能帶來的風險,會傾向于將各個業務模塊標準化和流水線化,也就是人員的“螺絲釘”化。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在這家企業工作多年,也只是一個反復使用且磨損嚴重的螺絲釘。而那些“我在XXX大廠有10年的工作經驗”之類的話,在尋找螺絲釘的企業眼里,毫無意義——新螺絲釘還省錢呢。
從本質上說,找工作就是出售勞動力這一商品。而企業決定是否購買勞動力,則主要看產品的稀缺性以及性價比。
對于高校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其實有一個詞可以更直接的概括這個現象——非升即走。
為什么要“非升即走”?因為如果達到一定年齡,你還沒有做出什么比較好的成果,那么之后家庭事務纏身、身體老化等因素的影響下,你大概率更難做出好的成果。
如此一來,對于高校而言,還不如把你開了,然后招個更年輕有潛力的博士進來。也就是說,那些沒有“升”上去的人,對于高校而言,已經沒有性價比了。
如果一個30歲的博士想離開中國去國外做博后,最終能留在國外工作的幾率應該不低,但如果是一個50歲的博士,想找個博后的工作估計都難。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的觀點一直很明確,只要允許企業破產,且中小企業是就業主力,那中年危機就會一直存在,無非是時間早幾年晚幾年的問題。
破解這個問題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恢復之前的老國企體制,進來就當一輩子工人。但是,這個體制的缺點也很明顯,我就不嘮叨了。
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什么嚴格執行《勞動法》上——執行《勞動法》最好的國家,也解決不了這個年齡帶來的問題。潤出去,這個問題也無解。
當然,也許有人能想出解決的辦法,但是目前我想不到。
之于個人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兩條路:
一,要么進大機構——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大型民企等在可預見的未來能活得較長的地方;
二,具有主動學習和提升的意識,能在30歲之前對未來人生有較好規劃,能把自己從“打工者”提升到一定級別的“資源整合者”。
這里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選擇第一條路,最多也只能保證你“不失業”,但無法解決“收入低”以及“年齡歧視”問題——因為就算你當了公務員,如果選擇40歲辭職來找工作,結果大概率也不會讓人滿意。
如果選擇第二條路,無論你是本科畢業還是研究生畢業,基本上可以說你工作后前5年的發展,就基本可以預見未來大概的路向——假如你的能力真的比較強,這5年已經足以讓你掌握一定的資源。如果沒有,也請務必開始思考未來的出路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