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重慶8月1日電(覃寧波)在重慶市綦江區三江街道龍橋村五組,源自古劍山的一股清流蜿蜒而過。溪流兩旁,一塊塊平整的稻田種滿了水稻,綠油油的,微風掠過,掀起千層稻浪。稻田里,四周環繞著約1米寬的深溝,不時有小龍蝦探出頭來和游客“打招呼”。
一片水稻,一溝龍蝦,一水兩養,一田兩用。這便是龍橋村的稻蝦養殖基地。近年來,龍橋村堅持黨建統領,把區位優勢、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繪就出一幅黨建強、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整理后的稻蝦養殖基地。鐘崇琴攝
(資料圖片)
撂荒地變致富田
陳世蘭家住龍橋村五組,因家人外出打工,5畝稻田撂荒了10余年。去年,陳世蘭“福從天降”,村干部和她商量,租用她家的稻田,每年按照500元/畝支付租金。這可把陳世蘭樂壞了,荒了多年的土地居然還能收租金,“簡直是做夢也沒有想到”。
和陳世蘭一樣沒有想到的,還有龍橋村的146戶村民。2021年,龍橋村村兩委深入田間地頭,摸清撂荒地底數,查明撂荒原因,建立排查臺賬,決定采取村集體流轉土地的方式,對撂荒地集中開展整治,喚醒“沉睡”的耕地,讓撂荒地回歸良田。
“突突突……”旋耕機的陣陣轟鳴聲打破了寧靜的龍橋村,原本長滿樹木和雜草的撂荒地,通過清雜平土、起壟翻新、小塊整合大塊,再次重獲了新生。
據了解,龍橋村五組集體流轉的土地共153畝,涉及147戶農戶。“我們先后召開了8次院壩會,采取村兩委干部包片、黨員包戶、村民代表助力的方式,逐一登門拜訪做群眾思想工作。”龍橋村黨總支書記鐘崇琴說,經過多次溝通,村民們同意租讓土地。
說干就干。村兩委當年便利用流轉的土地發展水稻,可天不遂人愿,由于天氣影響,種植的水稻幾乎絕收。水稻種植失敗后,鐘崇琴聯想到2018年到外地學習的一次經歷。“是不是可以發展稻蝦養殖?”于是,鐘崇琴和村兩委成員一起商量,分析了稻蝦養殖的有利條件和市場前景,大家一拍即合。去年4月,在區農業部門和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龍橋村稻蝦基地安裝監控和防逃網、鋪設出水管、架設防護欄等基礎設施快速建設。
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去年10月,龍橋村便引進多名業主發展稻蝦共養,“發展稻蝦養殖,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3萬元。”鐘崇琴說。
增收的不僅僅是村集體,得益最多的還是當地群眾。“以前家里的雞蛋、鴨蛋、蔬菜,要背到橋河、綦江城區去售賣,現在都是別人上門買。”陳世蘭說,有了稻蝦養殖,村外的人都喜歡到龍橋村玩耍,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公路上停滿了小車。
老魚塘變景觀帶
走進龍橋村八組,連片的魚塘鑲嵌在兩個丘陵之間,似一塊巨大的翡翠。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錯落有致的農房、塘邊的花草樹木,倒映在魚塘里,相映成趣。
“以前可不是這樣。”鐘崇琴開門見山地說,魚塘周邊的農戶隨意堆積雜物,有些農戶還將雞舍建在魚塘邊。
去年,龍橋村著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按照每戶不高于3000元的材料補貼標準,對93戶農戶院壩、畜禽圈舍、堰溝等進行整治。
“產業是最好的人居環境。”鐘崇琴說,我們圍繞產業發展優先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讓環境為產業配套、產業和環境共融,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如今的魚塘取名為“百畝魚塘”,塘邊取消了家禽圈舍,并巧妙利用老舊廢棄物品,依勢造景布局了系列景觀小品,產業環境、人居環境均實現迭代升級。“魚塘修建11年了,以前每年不足500人垂釣,現在平均每月都有上百人。”百畝魚塘業主劉萬國說,環境好了,正打算開辦農家樂。
百畝魚塘的蝶變只是龍橋村發展的一個縮影。龍橋村東接綦江高新區橋河產業園,西連國家4A級景區古劍山,距渝黔高速古劍山出入口僅5公里。近年來,該村依托有利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了草莓、柑橘、花卉等休閑產業,培育了新型經營主體52戶,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與此同時,不斷完善道路基礎設施,補齊發展短板,實現了戶戶通人行便道、組組通水泥公路。
年輕人變“當家人”
在龍橋村便民服務大廳,每一名村干部都以飽滿的精氣神,服務前來辦事的群眾。
“村五職干部平均年齡只有36歲,較全區村干部平均年齡小了整整10歲,且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大家都充滿了活力。”鐘崇琴自豪地說。
去年10月,龍橋村兩名綜合服務專干辭職;今年1月,村黨總支副書記因年齡原因辭職。一段時間,村兩委面臨人員不齊,黨組織戰斗力減弱的局面。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建強基層黨組織,是促進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三江街道組織委員羅偉說,必須將黨建統領力轉換成鄉村振興源動力。為此,街道黨工委和村兩委同步著力,摸清本村人員情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逐一走訪考察對象,按照干部選用程序嚴加甄別篩選。今年3月,村五職干部配備到位,一名本土人才也即將到崗。
據了解,龍橋村的五職干部,隊伍不僅年輕化,還具有養殖、銷售、外企等豐富的工作經歷。“村里的工作與以前的工作內容不同,但我堅信一條,只要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辦事,把老百姓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做好。”新到崗的綜治專干彭松如是說。
“在選拔村干部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德能勤績廉多方面考察,確保能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羅偉說,同時,著力推動村干部向年輕化、素質化、專業化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做“當家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來源:新華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