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公子 編輯:賈方方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想知道和伴侶合不合適,就一起去旅行吧。”
(相關資料圖)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旅行看緣分。可是,你知道這緣分到底該怎么看嗎?
通過旅行看緣分,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 一是看對方的個人能力,二是看彼此的匹配程度。
01
能力面面觀,內心不慌張
在旅行途中,多多少少能看出對方的能力是怎樣的,而個人能力也決定了他能在關系中給予什么。
一、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生的基石,會全方位影響一段親密關系的質量。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旅行中,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安全感是否充足。
讀者“小七”就說過:“前任特沒勁兒。我們一起旅行過兩次,每次都是大牌旅行社、經營了幾十年的國內線路、五星級酒店、最普通的城市觀光行程……總之,穩妥最重要。為了能讓他安心點兒,我甚至不敢安排溯溪或機動游戲這類刺激性項目。
有一次坐觀光雙層巴士,我高高興興地上去了,他突然來一句:‘這車急轉彎會不會翻啊?’我實在忍不住了,就說:‘日常警惕性,咱是要有,但好好的城市旅行,又不是鬼屋逃生,你怕個啥呀?’就這么著,旅行還沒結束,他就成前任了。”
二、協調能力
無論是旅途還是人生路、單身或有伴兒,協調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決定一個人能否理順各種復雜的關系,能否與自己、伴侶、世界和諧相處。 而在旅途中,從行程安排、機酒計劃到人際關系的斡旋,都能看出一個人的協調性。
如果出發時,你的伴侶能夠將自己打理得整整齊齊,沿途對你十分照顧,在飛機、火車上和其他乘客相處得不錯,面對緊急情況,能夠快速做出合適的應對……那么,你也許可以大膽判斷,在往后的人生路上,對方也可以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
三、應對壓力的能力
一個人對于旅途壓力的應對方式往往被視為“關系的底線”,決定著伴侶能不能解決分歧,攜手前行。
長途旅行到處都是壓力點。在旅行時,那些一累就擺臭臉、動不動就遲到讓整個團隊等、酒店出現瑕疵就大罵導游、愛惹是生非的……
這號主兒往往既不是一個好旅伴,也不是一個好愛人,需要盡早避之則吉。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高興也是一種對于情緒控制系統的壓力。 如果一個人樂起來經常太過忘形,也未必是件好事。
讀者“小黑貓”說,她和前任旅行,常常要面對“社死”的尷尬。因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粗人:作風粗糙,手腕也很粗,力氣特別大。一次和團友吃飯,他說著說著高興了,豪邁地一拍桌子,一半茶杯就飛了起來,“嘩啦”灑了大家一身水,杯子還砸到店家的狗……
這種事情多了,“小黑貓”不得不給他發了“好人卡”,強調對方“是個不折不扣的爺們兒”,只是“我不配”。
四、自我發展的能力
人的性格難免會有弱點,甚至有些階段會特別不健康。但只要一個人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有上進的意愿,有學習的本領,有吃一塹長一智的精神,那么,與這種人共度人生還是值得期待的。
在旅途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人: 他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從境外給小費的知識到特殊用餐禮儀,都會興致勃勃地探索,不知不覺就比別人懂得更多。
同時,他們對自己也很感興趣,會談論自己的成長之路,能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前行……
對于這樣的人,就算在旅途中有點兒小毛病,你也可以嘗試給彼此一次機會,說不定下次對方就變得更好了呢。
02
匹配指數高,未來不麻煩
過于不匹配的親密關系將備受挑戰,所以,早點兒通過旅行了解自己和伴侶是否匹配也成為很多人關心的話題。
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去了解。
一、旅行風格。 旅行風格常常折射出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比如說,有些人是完美型的。他們必須做出周密的計劃,細到哪天住什么酒店、用半天還是一天在外面玩兒、回去的公交地鐵線路、沿途吃飯地點等,都要在攻略里寫得一清二楚,并嚴格執行,如此他們才會安心。
還有一些人是自由型的,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追求隨遇而安、見機行事,不喜歡被計劃束縛。
這兩種人結伴出行就容易“別扭”:要么是完美型覺得自由型太“飄”,讓他們缺乏確定感;要么是自由型覺得完美型缺乏驚喜,沒有意思。不難想象,這樣的兩個人如果成為伴侶,人生路上也會遭遇同樣的問題。行為模式相差太遠,彼此經常要努力互相適應,時間一長,就難免有些心累了。
二、目標偏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旅行可以理解為“我們去過一種理想的生活”。所以,旅行的目標偏好,比如喜歡山水還是城市,喜歡文化還是吃喝,喜歡窮游還是奢游等,都反映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反映出他認為“什么生活才是好的”。
目標偏好經常不一致的伴侶,價值觀可能也有分歧,嚴重的話,就會影響關系。
讀者“阿水先生”說:“我的前后兩任女友,旅行愛好相差很遠。前任愛購物,巴黎、香港、紐約、東京……仿佛在哪兒都只有買買買,沒有任何區別。我不想陪她逛,她還不高興。
現任是我獨自出游時認識的。當時,我在客棧向老板打聽另一個鎮的豬頭肉大排檔,據說非常好吃。她剛好也想去,我們就結伴同行。一聊,發現大家都是美食愛好者,就這么走到了一塊兒。”
“阿水先生”總結說:“目標偏好相近很重要,保證了你的喜好、你努力的成果最終會獲得對方欣賞,而不是換來不理解甚至輕蔑的眼光。”
三、溝通語言。 旅行中,伴侶需要大量溝通。那些在旅途中溝通語言匹配的伴侶,在人生路上也更容易做到心意相通。
然而,匹配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溝通語言是一個體系,包含詞語、語氣、姿勢、運動趨勢、表情、空間感等。如果伴侶對這些要素的定義不一樣,溝通起來就會很艱難。
讀者“天東哥哥”分享了自己和太太剛戀愛時的故事。那時她愛說“隨便”,無論是行程、用餐、停留天數,都說“隨便”。但是,如果他擬好計劃,她又會提出許多問題:這家菜式好嗎?那里會不會遠了一點兒?我們真的需要五星嗎,畢竟只打算停留兩天?……這讓“天東哥哥”一度十分沮喪。
后來,“天東哥哥”發現,太太的溝通語言和自己不一樣。自己以為的“隨便”是隨波逐流、沒有意見,但太太的“隨便”則是“我先不發言,你擬個計劃,我來看看好不好”。
他和太太交流了這個誤會,并統一了溝通語言,約定以后無論是旅行還是其他事情,在擬訂計劃時,太太不能再說“隨便”,而要積極參與,提出意見,以便讓過程變得更加高效。而最初旅行帶來的誤會,也為他們日后的順暢溝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想通過旅行檢驗緣分,做到以上幾點,基本就能對彼此有一個整體感受了。
但話又說回來,人心是復雜的,兩顆心組成的關系會更復雜。我們不能指望一兩次旅行就能像手術刀一樣切開所有復雜,把對方看個底兒掉;更不能憑短短幾天的相處,就判斷對方是不是“真命天子”。
人與人了解、親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做到投入一段感情并忠于自己感受到的一切,那么,緣分最終會給出一個清晰的答案。
我們不妨且走且看,領略沿途風光。未來很長,一次旅行不過是人生路上的精彩一瞬罷了。
本文摘自《婚姻與家庭》雜志
原標題:《通過旅行看緣分,究竟怎么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