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重慶晚報
今年以來,我國高溫日數創下了自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的最高紀錄。
【資料圖】
由于夏季高溫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嚴重,空調負荷不斷增加,為了應對高溫天氣帶來的不適,全國多個城市開始探索“區域集中供冷”方案。
然而,盡管集中供冷已在多地試運行,但其實際推廣和應用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
多地試運行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深圳、三亞和廣州等地已經開始試運行集中供冷系統。其中,廣州早在多年前就開始提供集中供冷服務,廣州大學城還是當時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區域供冷項目之一。
廣州大學城采用的是“冰蓄冷”技術,大學城內的各個冷站在夜間用電低谷時段進行制冷,白天再融冰供冷,通過輸送管道將冷凍水輸送到各用戶終端,轉化為冷氣,給人們帶來清涼。
目前,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10所高校,以及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廣東科學中心、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廣州大劇院、海心沙亞運場館等單位,都已經開始使用集中供冷服務。
在三亞的海棠灣區域,不少高星酒店和綜合商業體已經開始使用集中供冷。
在深圳前海,規劃建設了10個冷站和90公里的市政供冷管網,供冷服務的建筑面積達到1500萬平方米。據相關媒體報道,該區域可以同時向30棟高達200米的大廈提供集中供冷。
有哪些優點
通過集中供冷,這些地區的公共建筑得以擺脫傳統的分散式制冷系統,實現節能和減排目標。相關使用者表示,與傳統的供冷方式相比,集中供冷不僅節省了投資和運維成本,還提高了供冷效果,使室內環境更加舒適。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張泉認為,相比單獨的小型空調機組,集中制冷系統需要專業化運維,但是系統相對更加節能。集中制冷利用規模化、運行優化和先進的控制策略來降低能源消耗;如果采用蓄冷技術,主機與蓄冷裝置協同運行,可以充分利用峰谷電價,進一步降低運行費用。集中式制冷站可以獨立設置,從而降低噪音對建筑用戶的影響。集中式制冷系統還可以滿足用戶的彈性需求,并節約初始投資。
“進入快速發展期”
重慶億眾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小龍長期從事集中制冷行業,他在接受采訪時談到,過去,他們在開展集中制冷項目時,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和客戶解釋什么是集中制冷,但現在,很多人已經有了這個概念,集中制冷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
吳小龍認為,這與集中供冷作為民生項目,在政策和資金上得到了支持有關。此外,天氣越來越熱,人們對集中供冷的關注度也提高了。
供冷費用
目前集中供冷有兩種收費方式:一種是按照面積計費,另一種是按照實際使用的冷量收費。
此外,大部分集中供冷服務還涉及基礎服務費用。這種服務費用收費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開始接受服務時支付初裝費,后期就只收取流量費;另一種是將初裝費直接包含在每月服務費里。
普及難度
盡管當下集中供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想要大面積普及仍面臨一定困難。
張泉表示,建立集中制冷系統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包括制冷機組和配送網等基礎設施。“改造的成本比新修建的成本高,因此對于新建建筑,可以在設計初始階段就將集中制冷設施考慮進去,以降低成本。”
張泉還提到,集中制冷系統的復雜性導致維修困難,一旦發生故障可能會中斷多個區域或建筑物的冷卻,特別是對于依賴連續冷卻的行業,如數據中心、醫院、食品儲存和制藥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挑戰。
此外,集中式制冷系統的長距離、多空間分配也會導致能源損失,對于冷卻需求較小或分散的用戶來說,集中式系統運行成本更具挑戰性。更為特殊的是,集中供冷的實施還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
據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