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睿見Economy
2023(第二十三屆)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于8月13日在廣州舉行。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出席并演講。
談及我國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吳薩指出,這既是我國的主動選擇,也是當下必須面對問題。
(資料圖片)
他分析說,我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最早的增長動力是大量低廉勞動力紅利——要素層面成本比較低,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價廉,價廉就能夠去競爭那些中低端市場。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經濟理論叫做三角理論,俄羅斯、沙特提供能源、中國制造、歐美消費,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大三角。但是這個三角不可能永遠存在,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中國人也要過好日子,就是這么簡單”,他說。
“大家想一想,中國人的工資得上漲吧?收入得提高吧?你也想滿大街跑汽車吧?你也想住好房子吧?當這些都變化了,要素成本就提高了”,吳薩說,中國以前可能是全世界要素成本最低的、效率最高的國家,但現在不是了,如果還是單純拼要素成本,上述的邏輯關系已經無法延續了,所以就要轉向高質量發展,走到微笑曲線的上游、要做創新、做研發。
“很多當年做得不錯的中小企業為什么現在舉步維艱?因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了,成本提高了,生產的東西價格提不上去,還是低端的東西,空間基本上沒有,生產一雙襪子五厘的利潤,錢都沒有這么小的單位,要生產幾億雙襪子才能掙點錢。人家賣得好,一雙襪子幾百塊錢,這個就賣一兩塊錢”,他舉例說。
當前,我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已經從美國變為東盟,貿易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俄羅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量的非洲國家。
吳薩解釋說,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產和出口地的轉變,而是對我國企業出口的產品要求的轉變。
“你賣美國能賣什么?你能賣電腦嗎?你能賣汽車嗎?你肯定賣的是老三樣(服裝、鞋帽),你賣東盟、賣非洲,賣的就是高科技產品。為什么現在有新三樣替代老三樣,中國成了汽車的第一大出口國?有沒有想過背后大的邏輯?”
日前,比亞迪舉行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談及公司的奮斗史,董事長王傳福現場幾度哽咽。
吳薩直言,“我非常理解”。他說,但比亞迪現在轉型過來了,疫情過后,比亞迪的日子比誰都好過。“他不是民營企業家嗎?不是一樣的政策嗎?不是一樣的天空嗎?(它更好是)因為它更符合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高質量發展不是喊口號,而是要落到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基因上”。
他強調,企業要在高質量發展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如果你不是高質量,你還是低質量,給你再多的政策又有什么用?”。
“為什么說民營企業殺出一條血路?不是靠政策上給你貼多少錢,靠的是你能不能具有真正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吳薩說。
他坦言,我國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1.6億左右的市場主體、幾千萬的民營企業要實現轉型,要真正從思想上、文化上、骨髓上實現轉型。“所有的政策只是幫助你、驅動你、促進你、保護你的轉型,只有所有的企業都轉型成功,我們國家才能說轉型成功”。
“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每個人都不是看客,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是里面積極的因素。只有轉型成了,我們的高質量發展才算實現”,吳薩強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