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息肉等于必定患癌?有醫生指出,息肉是人體組織長出的贅物,有機會出現病變,癌變風險可高達95%。息肉可分為3大類型,并列出其癥狀特點,若出現于1個器官,癌變機率則較大。
(資料圖)
息肉分3大類型 1種息肉癌變風險達95%
重癥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息肉可以出現在人體上的大部分地方,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子宮、鼻腔內、口腔等,不過并非所有息肉都有癌變風險。黃軒醫生表示,有3種息肉需特別注意,其中1種款癌變風險高達95%,并提醒不同胃息肉的處理方法:
1. 大腸息肉
主要可分為發炎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前者通常不易發生癌變;但后者發生癌變的風險高達80%至95%。
即使是較安全的發炎性息肉,如果反復發炎也可能會因刺激惡化成腺瘤性息肉,增加致癌風險。
黃軒醫生提醒不同大腸息肉的處理方法:
直徑2cm以下的大腸息肉:可以通過大腸鏡進行切除,然后再進行病理分析
直徑2cm以上的大腸息肉:先鉗取部分組織進行切片檢查,如果出現癌變,就要通過腹腔鏡將部分腸段切除
2. 胃息肉
通常患有胃部息肉的患者,有80%為發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其癌變率約5%。
余下20%屬于較危險的腺瘤性息肉,有25%至50%的癌變風險。
黃軒醫生提醒不同胃息肉的處理方法:
直徑1cm以下的胃息肉:可直接用切片及鉗切除,或暫時不處理,每年定期進行胃鏡檢查
直徑1cm至2cm的胃息肉:可以通過胃鏡進行微創切除,這種息肉大多數不會發生癌變
直徑大于2cm的胃息肉:必須切除所有胃部息肉
有胃出血、癌變的息肉:必須盡快切除,因為癌變組織可能會深入到粘膜下層
3.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大致可分成4種,包括膽固醇堆積息肉、膽囊炎性息肉、膽囊腺瘤及膽囊腺肌瘤。其中后3者有癌變的風險。
多發性、生長緩慢、基底小于1cm的息肉:大多是膽固醇息肉,只需每半年至1年進行檢查
如果出現以下4種情況,就可能出現癌變風險:單發性息肉;息肉直徑大于1cm;息肉1年內有增大情況;有膽囊癌家族病史。
預防息肉方法|小心癌癥先兆 5招預防出現息肉
至于如何預防出現息肉。黃軒醫生提出5大建議:
1.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不良生活習慣會導致免疫力下降,令腸胃反復發炎,細胞容易發生變異,從而增加息肉形成的風險。
2. 均衡飲食
要多吃富含纖維、維他命和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類等。
同時要減少食用高鹽、高糖、高油及加工食物,以及酒精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飲品。
3. 適量運動
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同時也可以幫助控制血壓、血糖等指數。
建議每周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跑步、游泳等。
4. 少吃不健康食物
減少攝取高熱量、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及精致食物。
這些食物都會增加膽固醇和胰島素分泌,刺激了細胞過度增殖,促使息肉生長。
尤其是紅肉和加工肉類,如牛肉、羊肉、豬肉、火腿、香腸等。
5.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定期進行檢查可以幫助及時發現和治療息肉,防止其惡化或癌變。
40歲以上人士,每年應至少做一次相關的內視鏡的檢查。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