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孟杰 樊瑞琳 通訊員 吳真 劉巧玲 劉勇
近年來,濟南著眼全市空間布局發展需求,全力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2021年以來,全市共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538個,騰退低效用地2.7萬余畝,為助力強省會高質量發展釋放了新空間。另外,為保護耕地,濟南全面推行“田長制”,做到“誰的地,誰來管”,打通了耕地保護監管的“最后一公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
騰退低效用地2.7萬余畝
宏濟堂高端醫藥化工商河產業基地項目位于商河經濟開發區南區科源街以南、和諧路以西,占地面積150畝。晟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破產清算后,為防止資產流失,商河縣委、縣政府決定有償收回該宗土地,并責成開發區管委會會同縣自然資源局、司法局、稅務局等部門研究制定盤活利用方案,經詳細調研分析后決定對該地塊實施分片盤活。2019年已通過招商引資,落戶德錫化學、萬興達新材料、齊魯眾合、漢斯曼、德洋計量等5家企業,盤活低效用地180畝。2022年12月,成功與力諾集團簽約,引進了宏濟堂高端醫藥化工商河產業基地項目。
2021年以來,像商河這樣的盤活低效用地的項目,濟南全市共538個,共騰退低效用地2.7萬余畝。
近年來,濟南市委、市政府強力推動,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各司其職,與各區縣政府密切配合,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項目落實、落地。為保障項目的落實、落地,濟南還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涵蓋“標準地”、精準用地聯合審查、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地儲備、低效用地再開發等領域,著力建立源頭防范、過程監管、挖潛盤活的全方位工作機制,提升土地節約集約水平。
按照市—區縣—鎮街三級聯動的工作體系,濟南發揮市級層面頂層設計作用,編制《濟南市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全面分析低效用地現狀及成因,提出了再開發的目標、時序等策略,明確規劃管控要求,制定區縣再開發項目指引另外,按照“試點先行、示范引領”的思路,濟南著力推動功能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打造產業集聚新高地。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新舊動能轉換項目重建原萊鋼舊廠區,改造后生態環境和利潤產出均實現質的飛躍,并帶動鋼鐵延伸配套產業迅速發展;高新區盤活“金角”區域效益低下的工業用地,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
賦能“田長制”
守住守牢耕地生命線
濟南市槐蔭區美里湖街道以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治理為突破口,構建“五個一”工作機制,全力破解“樹怎么清、地怎么整、糧怎么種”等問題,以長牙齒的硬措施推動耕地保護,基本實現3800多畝荒地變良田。
美里湖街道“荒地變良田”,只是濟南這幾年耕地保護的一個縮影。農穩社稷,糧安天下。近年來,濟南市牢記“耕地保護”國之大者,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耕地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把全面推行“田長制”作為耕地保護工作重要抓手,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牢牢端穩中國飯碗。
2021年2月,濟南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建立田長制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田長制”工作總體要求、田長層級和保障措施。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田長制”工作的實施方案》,將三級田長制調整為四級田長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擔任市級雙總田長,各區縣、鎮(街道)同步落實黨政“雙田長制”,全面壓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主體責任。以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全覆蓋為目標,全市共設立市、區縣、街鎮、村居四級田長8419人,全面構建完成“上下一心、管護一線”的田長組織體系,實現“每塊農田都有人管”。
另外,濟南全市統一設立鎮、村標識牌4649個,實現行政村田長制標識牌全覆蓋。標識牌正面為轄區內耕地保護任務情況、田長信息、職責及違法用地舉報電話,耕地保護“六嚴禁”等內容,反面為耕地保護及“田長制”宣傳標語,起到了公示信息、宣傳政策、威懾警示的作用,進一步強化了廣大群眾的耕地保護意識。
為進一步推動“田長制”工作開展,提高田長工作效率,2022年,省自然資源廳開發了基于“田長制”的場景應用系統——魯地云APP,濟南市作為首個試點城市,積極開展推廣應用工作。系統上線以來,全市各級田長累計登錄4.82萬人次、巡田10.28萬公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