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翻開美國醫生埃利澤·斯滕伯格所著《神經的邏輯》這本書的目錄,“外星人綁架事件”“記得沒發生過的事”“僵尸開車上班”等有趣的字眼躍然紙上。本書的作者斯滕伯格博士便以這些現象為契機,將筆觸深入腦和神經系統的內部,以有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相互作用為主線,為我們揭示了人類或平常或怪誕的行為背后的生物機制。
這本書不僅有著極高的醫學價值,還對很多領域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于我而言,閱讀過程中我的認知得以開闊,一些固有看法也得以扭轉。最為寶貴的是,書中的科學性結論可以被應用到我自己的生活當中,用實踐來印證所學。
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想象能讓你成為更好的運動員嗎》,開篇的引言是:“高爾夫球賽發生在一塊只有5英寸的場地上——那就是你的兩耳之間。”這句話出自被譽為美國高爾夫傳奇人物的鮑比·瓊斯。顯然,這個場所就是我們的大腦。如果將這句話用一個專有名詞來概括,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精神備戰法。
使用精神備戰法時,運動員腦海中的畫面是這樣的:首先,我看見球已經落在了我想要它落的位置;然后,我又看見了它飛出的路徑、曲線;接下來,便是我如何揮桿把之前的畫面變成現實。實驗證明,這種精神備戰法卓有成效,效果甚至不遜于實際訓練。
若只有該描述和實驗結果,未免會讓讀者質疑,但是此書的一系列層層深入的實驗設計及數據令我信服,這也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實驗過程在此不做過多贅述,但實驗過程中運用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陰性對照組、陽性對照組、實驗組的嚴格設置,以及諸如“心理意象和身體行為激活的是腦中的同樣部位”等極具說服力的實驗結果,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本書的科學性體現在字里行間,體現在附錄中的腦部結構圖,也體現在附錄中列舉出的百余個文獻的參考說明。
在閱讀此章節時,我也調動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幫助理解印證。在北京冬奧會期間,谷愛凌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自己最后的奪冠一跳是賽前從未練習過的。結合谷愛凌每次出發前肢體的預演以及思考,我做出推斷,認為她也或多或少在自己的訓練以及賽前使用了精神備戰法。而她未曾練習過卻出色完成的動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精神備戰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作者并沒有把眼光局限于運動員這一群體上,而是將此發現進行多領域的遷移,并提出該方法的適用條件。如手術后無法運動的病人如何有意識地調動神經系統幫助恢復訓練。再如,應用結論細致到分子水平來解釋自閉癥的發病機制并提出醫治思路……這不禁激發了我的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合理利用大腦來協助肢體運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嘗試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全書列舉了大量實例和實驗研究,每一篇都有著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的交織,能讓讀者被多個具體案例帶入到特定情境中,了解具體的機制,卻也不失整體框架的把握,有著“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智慧。
(作者系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學生,指導老師:車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