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殷瑞杰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致力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和產業化研究,通過合作,推動泌陽縣食用菌大發展。記者 弓華靜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查看鄭麥9023品種長勢。記者 弓華靜 攝
(資料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長期從事花生遺傳育種研究。(資料圖片)
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景權(左二)和學生在實驗室進行蔬菜抗逆栽培實驗。(資料圖片)
花生深加工已成為正陽縣的支柱產業。記者 弓華靜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通過與高校簽約,為壩道工程醫院提供人才支撐。記者 弓華靜 攝
“我們現在菌菇品類多樣,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好評,但這些好評的背后離不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及其團隊提供的重要科研技術支撐。”近日,在泌陽縣真菌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展示大廳,香菇、草菇、雞腿菇等30多種食用菌樣品整齊排列,該公司總經理禹宗本一邊向記者介紹產品,一邊對“食用菌院士”李玉贊不絕口。
作為農業大市,駐馬店近年來柔性引進24名院士,積極搭建戰略咨詢、科技攻關、人才培養三大平臺,全面推動院士才智與地方產業的深度融合。
借力“最強大腦”發展“院士經濟”,催生了創新驅動、換道領跑的“才富”集聚效應。正陽花生、平輿芝麻、泌陽食用菌、汝南番茄等產品蜚聲中原、叫響全國的背后,都潛藏著駐馬店致力“才富”的密碼。
一個頂尖的人才可以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近年來,駐馬店市不斷深化“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牢牢抓住糧食生產和畜牧養殖這兩張“王牌”,開展“院士+產業”高峰論壇,主動與院士懇談對接,充分發揮院士的技術引領作用和對產業的強大集聚效應,加快“三產融合”“三鏈同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鏈群發展現代化,成功將院士“才富”變成地方“財富”。
不僅如此,在科技項目研究中,駐馬店借助院士工作站,大力開展“師徒結對”、技術攻關、“傳幫帶”等活動,舉辦學術報告會、技術研討會,選派優秀技術人員到院士所在單位進修、委托培養,為駐馬店培養集聚了一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有效緩解了產業創新發展中遇到的人才短缺問題。
引進一個院士專家,帶來一個創新團隊,落地一批創新項目,助力眾多中小企業突破技術屏障。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主持選育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鄭麥9023,在駐馬店累計推廣應用面積3000多萬畝,占全國20%以上,畝均最高單產突破 650 公斤;鄭麥7698等后續其他品種平均畝產在550公斤以上,駐馬店成為全國優質小麥種植面積最大的省轄市。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及其團隊深耕正陽20年,用科技開創黏土種花生的奇跡,讓畝產由過去的不足200公斤躍升到現在的400公斤以上,實現品牌和價值“雙百億”。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圍繞芝麻產業全程機械化重點攻關,推動產值突破100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在駐馬店首創全國壩道工程醫院,聯合中山大學、黃河實驗室等,致力打造國際領先的“地下糧倉”防水防腐中試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存儲安全貢獻“國士擔當”。
泌陽縣積極促成李玉在該縣設立國內首家真菌研究院士工作站,攻克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項關鍵技術,篩選培育出30多個品種,創造經濟效益100多億元,帶動當地食用菌從業人員20多萬人……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如今,“引進一個院士,帶來一個團隊,培養一批人才,帶動一個產業”的精彩故事正不斷在駐馬店市上演著。“院士經濟”已然成為駐馬店產業創新發展的助力器,為駐馬店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磅礴動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