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彭琰
“現在有不少科學家在探尋找第二個地球,但這不是太現實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當前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愛護好保護好。”26日下午,深圳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系主任陳曉非做客市政協主辦的“委員講堂”,以“探索地球奧秘”為題科普了地震學知識、科學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等內容,并與觀眾進行了有趣互動。
地震學除了認識減少地震災害,還可以開展什么工作?陳曉非說,認為地球內部的成像、對行星的探測,比如月球內部什么樣,火星內部什么樣,可以用地球上地震學的方法來研究它的內部結構,勘探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水合物等埋在地下的資源,怎么把它找出來,也要用到研究地震中所發展出來的方法。
“我們怎么樣探測腳下地球內部的結構?基本原理和醫學成像是一樣的,原理和做CT是一樣的,對地球也可以同樣做CT,怎么做?就是用地震波。”陳曉非說,地震會產生地震波,一個大地震之后,地震波可能遍布全球,甚至可以繞幾圈,小一點的地震,由于衰減,可能不一定繞幾圈但是也可以傳播得非常遠。利用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利用合適的數學物理方法,就可以把地球內部的結果成像出來,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能夠知道地球是什么樣的結構、半徑大概是多少。
如何防御地震災害?陳曉非說,可以基于對地震的過程進行仿真模擬來開展地震防御。比如一旦地震發生,地震學家能夠迅速在十幾分鐘、半個小時把地震震源情況得到,就可以利用模擬地震的過程把它過程計算出來,計算出來地震波影響是怎樣的、造成的破壞是怎樣的,從而計算出地震烈度分布,從而計算出工程上關心的地表峰值加速度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做災害評估,為政府來開展應急救援提供科學依據,比如在資源布局方面、人員方面。
陳曉非還提到關于地震記錄的作用。美國“911”事件發生的時候,附近的哥倫比亞大學把整個過程記錄下來,也就是地震臺的記錄顯示了911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在第一次撞擊到第一次倒塌中間還差了一個小時,只要當時積極往下跑就能跑下來。
有觀眾問,地震前有一些動物出現異象,對此怎么看。陳曉非認為,地震前兆與動物反應不是一一對應的,它有很多可能性,目前還沒有成為科學的前兆證據。陳曉非還認為,地震說不準它什么時候就會發生,做好防護最重要的,因此建筑要能夠抗震,要不斷提高抗震水平。這些做好了,地震來了也無所謂,晃一晃就過去了。
審讀:孫世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