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高敬
近年來,四川省線上政務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8月29日,四川省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工作表彰大會在成都召開,96個集體獲“四川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99名個人獲“四川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受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長處值得學習?記者從他們的經驗分享中發現了三個關鍵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關鍵詞一:智能
人工智能已成為提升政務服務能力的重要工具。
“‘醫療廣告審批’一直存在退件率高、審批效率低的問題。針對此類情況,團隊開發了‘智能預審’功能模塊。”省衛生健康委行政審批處處長譚紅斌介紹,企業、群眾提交申請材料后,模塊會對內容進行自動提取、完成預審校驗,有效地提升了申請效率。今年上半年,智能預審功能智能預審2000余件,線上校驗成功率達93.4%。
不僅智能預審,包含智能導辦、大數據分析等206個功能模塊的17個系統在宜賓政務服務中運行。宜賓市政務服務和非公經濟發展局黨委書記、局長朱砂談到,今年以來,宜賓大力加強四川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分站點、智慧政務大廳、智慧12345等建設。目前,已建成多個集智能導辦、智能審批、智能監管、智能分析等系統為一體的智慧政務大廳。“到宜賓辦理事項,整個過程都會感受到滿滿的科技感。”朱砂說。
關鍵詞二:連接
在政務服務過程中,如何為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
此次獲評“先進個人”稱號的交通運輸廳科技和信息化處處長鐘映梅說,作為一名長期在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崗位的從業者,需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并主動學習業務知識,將技術與業務“連接”起來。例如,針對公路超限運輸許可辦件量大、審批人員工作量大的問題,技術團隊與業務團隊共同研發智能審批模塊。根據申請表單中車輛參數自動判斷超限運輸車輛所屬分類,對通行影響不大的I、II類超限運輸申請,兩分鐘內實現系統自動辦理并生成電子證照。
達川區行政審批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靜,則將“連接”用在業務統籌中。她介紹,為解決工程建設審批權限市區兩地跑的問題,達州推動工程項目在線審批市區聯動,實現消防設計、人防、技防、綠建審查與施工圖備案等并聯審批,多個部門“連接”起來,協同作業。“原來需要38個工作日完成的審批事項,壓縮為3個工作日辦結。”
關鍵詞三:人工
一直以來,“無人化”似乎已經成為衡量技術服務先進與否的標準之一。但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經驗中,人工則是在關鍵領域、關鍵階段提升政務服務水平的重要法寶。
2020年,廣元市成為了四川首批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臺的試點地區。這一平臺涵蓋了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涉路施工許可等百余個事項的審批業務,只有部門間協同作戰,才能確保系統流轉順暢。
“在推動試點過程中,廣元抽調了20余名業務骨干組建投資項目聯合審批服務中心,協調將18個部門58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納入管理。”廣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行政審批科科長羅天豪說,截至目前,累計入駐了22名首席代表和56名窗口人員,有效確保試點工作有人抓、抓得住、推得走。
省大數據中心主任顧紅松表示,接下來,政務服務將在加快推動“一件事一次辦”集成化改革、扎實推進“川渝通辦”、創建“互聯網+政務服務”示范縣等方面發力。期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能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當好“排頭兵”、做好“傳幫帶”,要讓“一枝獨秀”變成“百花齊放”,為“一網通辦”改革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