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以來,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開展京津冀、東北等地洪澇災害救援行動,共派出14支隊伍建立多個工作站,助力河北涿州、淶水、阜平、隆堯、寧晉、易縣、順平,北京昌平、房山,黑龍江五常、延壽、尚志和吉林舒蘭救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緊急救援階段中,走訪調研、驅車搬運、分發物資、攝影記錄...... 每一環工作都離不開熱心志愿者們的幫助和支持,他們的真情付出,也讓幸福的笑容重現。
一起了解志愿者的故事
感受他們熾熱的內心與堅實的力量
致敬每一位救災一線的志愿者
河北涿州站
志愿者小旭,是涿州本地人,今年21歲。8月2日,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派出救災小組趕到涿州災區建立工作站點,他了解到后就立即加入了小組,和其他成員一起有秩序地支持當地的救援行動。
“發水的時候,當我看到村里一個老人抱著孩子站在我面前,旁邊還有另一位老人,他們無助的眼神望著我,我就想著一定要做點什么幫到這些受苦難的人,我就是心疼他們,愿意一直做這么久。”小旭很平和地講道。
(洪災發生前,村民們經常圍坐在這里聊天、乘涼)
小旭會當地語言,也比較了解當地情況,所以他負責了和村支書、村民們的溝通,和小組成員一起在村里走訪調研、搬運和分發物資,將最急需的物資送到村民手中,不分日夜。
碼頭鎮小住駕村的村書記說:“小旭非常能干,身強體壯,也非常有耐心的孩子,很用心聽我們說話。我們村里淤泥很深,路不好走,水電網都沒有,他次次都進到村里來幫助我們,帶我們領基金會的物資,我們也非常感激基金會和愛心人士,送來的這些米油包、人道救援應急箱,對我們幫助都很大。”
直到緊急救援階段結束后,小旭依然在當地,繼續關注村里的恢復狀況,和小組保持聯系。
河北淶水站
8月9日晚九點,幾位淶水站的志愿者裝了滿滿一大車米油包,驅車前往趙各莊鎮的郭家峪村進行發放。
郭家峪村位于山腳下,是這次受災嚴重村之一,因高速路口的橋被沖斷,他們需繞道一百多公里才能抵達。進村的道路也是婉延曲折,道路兩邊堆滿了洪水沖擊后倒下的樹木和石頭。村里沒有信號,小組邊走邊問,經過將近兩小時的車程才抵達村口,村委的工作人員早已在村口等待。
整個村莊一片漆黑。受洪災影響,村里已經停電10余日了,夜蚊子也特別多,志愿者們帶著頭燈和手電筒,組織村民們排好隊有序領取物資,一小時后便完成了點對點的發放。
盡管已近深夜,滿頭大汗的志愿者們繼續趕往另一個村莊,要一早為受災村民送到物資,他們只希望越早到越好......
河北隆堯站
8月9日,隆堯站救災小組經過3個半小時努力,搬運完一批床上用品,幾十人頂著烈日操勞,有80歲的老黨員志愿者,也有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志愿者,大家不喊苦、不喊累,為了幫助災區群眾早日渡過難關,擰成一股繩,加油搬運。
80歲的老黨員志愿者牛書記,來到物資搬運現場給大家加油打氣,做后勤服務工作,跟著大家一起在烈日下工作了三個半小時,他說到:“我是黨員,我要沖鋒在前,別看我年紀大了,我有的是精氣神呢。”他指著胸前的黨徽繼續說道,“我能做的不多,只要能跟著搭把手就好!非常感謝你們呀,這么遠來到這兒幫助我們,還有那么多有愛心的人,給我們送來了這么多物資。”
志愿者閆阿姨,今年55歲了,2012年就開始參加義工服務,負責過交通勸導、孝老敬親、社區志愿服務等活動,也帶隊參加過抗洪救災、疫情防控等服務工作。
8月5日,閆阿姨得知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有一批物資需要人手卸貨,立即組織當地志愿者前往協助。閆阿姨一到現場,就立馬投入工作,沖在前面開箱門、搬貨、清點物資,一氣呵成。整整兩個半小時,汗如雨下,頭發都濕透了,她不會有一句喊累的話,其他志愿者也是如此。
河北寧晉站
“盡管我見過很多苦難的場景,但每次再見依然覺得心頭如遭一擊。”唐楊建也是一名00后志愿者,他先后參與過河南特大洪澇災害救援、遵義疫情防控、銅仁凝凍災害救援等行動。
“在災害面前,我所能做的很少、很小。”在北河莊鎮柏房村村口,唐楊建總會見到一位大叔。大叔姓李,家里是做糧食收購的。河北地勢低平,每年雨季水都會從河里漫過來,李叔像往常一樣把倉庫大門關嚴實后撤離。誰也沒想到,今年的水會這么大!洪水退去,李叔的倉庫塌了,二十噸糧食全被沖走了。李叔聲音哽咽卻流不出一滴淚來,只是來來回回重復著一句話——“我這大半輩子白活了,什么都沒有了。”唐楊建看著失魂落魄的李叔,他覺得這一刻安慰、鼓勵都顯得那么蒼白。他只能再做多一點、快一點,希望所有的“李叔”都能早日擺脫陰霾。
“我們的每一次救援行動、每一次志愿服務,只是為了讓需要幫助的人天黑有燈、下雨有傘,僅此而已。”王大叔的家也被沖毀了,好在他和老伴平安無事,二老已經安全撤離、住到親戚家中。村莊仍處于水圍村狀態,道路阻隔,生活物資短缺。唐楊建與隊友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用船只趟水為像王大叔一樣的受災村民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物資,護送他們出行。
河北阜平站
志愿者黃清,在這次救災行動之前,就參與過基金會的救災行動,對于公益服務一直都懷有熱忱。8月2日晚,當他正準備睡覺時,接到救災小組的電話,連夜收拾行李趕赴河北,8月3日一早就前往機場與小組匯合,也明確了這次參與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人員對接、物資轉運與發放、攝像以及資料收集等。
2022年,黃清參與過四川達州的洪澇災害救援、9·5瀘定地震救援,他說參與這次京津冀洪澇災害救援行動,感受到與之前不同的點。“第一是跨地域響應,語言交流還是存在一些障礙,平時四川話說慣了,到這邊來,只能切換到川普和大家交流,有時本地人說快了,也理解不了對方的意思;第二是工作方式和工作強度,我們每一天晚上都要開會,總結當天救援動態、整理數據和影像資料,還要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務,讓大家始終保持著應急響應的狀態;第三是響應時間長、響應物資多,從8月3號抵達到撤站,我們先后發放了方便食品、糧油包、服裝T恤、發電機、抽水泵、大型機械設備等,每類物資抵達時間不一樣,發放要求不一樣,反饋資料不一樣,這讓我學習到更多的救災方式方法,增加了工作經驗。”
黃清還收獲了不少感動,最大的就是“災后人們齊心協力恢復家園的行動力”。8月7日,吳王口鄉壽長寺村道路還沒恢復,支援的物資后面只能靠人力轉運到村里,他們背著一箱箱物資、跨越一條條山溝行一兩公里到達村口,村里的婦女、老人們,也都自發幫忙搬運這些物資。
其實志愿者黃清在來救災之前,剛剛在四川完婚,準備和妻子外出,因為這次救災,他們的出行計劃被打亂,他講道:“發生這么大災難,我當然要快速趕到災區一線投入志愿服務,我的妻子非常理解我,也支持我的工作。對了,她很喜歡養魚呢,所以我給她買了個魚缸,好讓她在家里有的‘玩’,轉移對我的‘火力’。”救援行動結束,整理好后期工作后,黃清會和妻子繼續未完成的出行計劃。
緊急救援階段,共計700余人次志愿者參與中國鄉村發展發展基金會京津冀、東北等地洪澇災害救援行動。感謝所有辛勤付出的志愿者,有你,“救”有力量!
來源: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