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8月30日上午,位于四川省資中縣重龍山君子泉處的摩崖造像,一位老者站在護欄前,看著頭部脫落的千手觀音摩崖造像惋惜不已。 其實,不僅僅是千手觀音,崖壁上還有一些石刻雕像都存在石塊脫落的情況。
對此,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摩崖造像石塊脫落有自然風化也有歷史上人為破壞的因素。而千手觀音原本的頭像在很早以前已經掉落,上世紀八十年代補塑的石塊與連接本體的木樁朽腐后,于去年再次自然脫落。目前,當地正在編制重龍山摩崖造像保護總體規劃。
【資料圖】
上千尊造像題材豐富
大部分保存較為完好
位于資中城東北隅山麓的重龍山摩崖造像始鑿于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摩崖造像分古北巖和君子泉上下兩部分,主要集中在君子泉。造像多數為梯形龕口、長方形、正方形龕口,共172龕1713尊。
8月30日,記者來到君子泉摩崖造像看到,雕刻于崖壁上的造像題材豐富,造型精美,較多的是佛、菩薩、天王,大部分都保存較為完好,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輪廓,也有一些出現石塊脫落、面部模糊的情況。
從左往右,最大的1號“釋迦牟尼”高達7米,寬近4米,整座造像依巖鐫鑿,寶相莊嚴,氣度不凡。88號龕“毗沙門天王”,天王身著七寶金剛甲胄,廣目圓睜,不怒自威。93號龕“釋迦涇”是四川唐代石窟中題材規模最大的龕窟,其雕刻技法精湛、細膩。
“千手觀音”摩崖造像在113龕內,觀音呈善跏趺坐姿,三十二只手臂各執法器,是目前四川中晚唐同類題材保存最為完好的造像。遺憾的是,這尊觀音的頭像缺失。
據了解,重龍山摩崖造像彌補了晚唐至五代一段時間四川石窟藝術的空白,在研究我國宗教和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和風俗等的寶貴資料。
即將安裝安防設施
正在申報危巖和水害整治項目
“石刻保護是個世界難題,我們現在只能保持原狀。”采訪時,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文史資料股負責人李彬指著一尊褪色的摩崖造像說,以前古人都是用礦物質原料涂色,經過風化后,顏色自然脫落。
針對網上關于“千手觀音身首異處”的質疑,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黃文軍解釋說,千手觀音摩崖造像的頭像在早年間就掉落了,上世紀80年代后期,老館長重新進行了雕刻,補塑石塊和本體結合的木樁在朽腐后,承受不起石塊的重量,于是頭像便自然脫落。
這些年,為了摩崖造像的保護,資中縣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對文物保護范圍之外的巖體進行加固,新建保護圍欄,安排專人值守。
“我們現在正在編制整個重龍山摩崖造像保護規劃。” 資中縣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田亞勇介紹,去年,文物保護中心向上申報了一個關于重龍山摩崖造像本體保護維修的項目計劃,但是并沒有通過,當時專家提的意見是要先整治危巖和水害,所以今年,該中心申報了危巖和水害整治項目計劃,正在等待批復,等危巖和水害整治后,再進行摩崖造像的本體保護維修。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資中縣將對重龍山摩崖造像安裝安防設施,新增攝像頭和安防設施,避免人為破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