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污水處理設備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上世紀20年代就已出現了污水處理設備的利用。建國以后,污水處理設備利用的發展更快,規模更大。
污水處理設備是一種能有效處理城區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的工業設備,避免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域,對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污水處理行業投資價值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污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是80年代引進我國的,隨著污水處理要求的提高及其應用于實踐,不斷革新和發展。總體來說,該技術主要研究主體工藝的改進、工藝流程的優先組合和填料性能的提高等方面,來進一步提高處理效率,減少耗能,突顯一體化處理設備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的污水處理設備產業發展得較快,但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企業數量相對較少,競爭并不是太激烈。我國污水處理設備行業發展重點已從農戶自用小污水處理設備逐步轉向工、農和市政廢水廢渣的規模化商用污水處理設備應用。據統計國內規模化污水處理設備滲透不及20%,潛在市場容量高達1000億。
目前,中國仍有70%以上的建制鎮、90%以上的鄉、80%的行政村尚未進行生活污水處理,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但農村污水處理能力年復合增速8%左右,推進速度較慢。在政策的推動下,十四五期間水處理行業將面臨巨大的市場機遇,地方政府在水處理方面的投資迅速提升。
目前全國年排污量約為350億立方米,但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僅為15%,全國超過80%的城市污水未經任何有效的收集處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體,使得原本具有泄洪和美化景觀作用的河渠變成了天然污水渠。特別是在全國2200座縣城與19200個建制鎮中,污水排放量約占污水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但這些中小城市(鎮)的污水處理能力都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污水處理事業在改革開放的近二十年來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仍然滯后于城市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全國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427座,其中二級處理廠282座。這些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城市污水的處理水平,但處理量的增加仍遠遠滯后于污水排放量的增長,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污水處理行業政策導向明顯
污水處理行業政策導向明顯,受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投資規模影響大;目前城市市政污水處理市場逐漸飽和,擴能提標改造仍有市場機遇,新興城鎮及農村市場發展潛力較大。在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加劇的背景下,國家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在市政污水排放總量增長和國家政策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支持下,政府將推出更多污水治理項目。
2021年1月,發改委等10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將放開再生水政府定價,并以多種渠道加大財政資金支持。污水資源化指導意見有望推動我國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推動污水處理行業市場規模擴大,同時,將污水處理費用納入再生水成本,有望助力企業提升利潤。
在國家環保政策帶動之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快速發展,污水處理量、污水處理能力和處理率大幅提高。截至2021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數量達到2827座,年污水處理量為611.90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顯著提升至97.89%。
2022年3月28日,四部委聯合發布了《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的實施方案》,明確要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長效機制。目標是到2025年,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要達到90%。其中還提到,要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加快老舊污水管網改造和破損修復,到2025年全國縣級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進水BOD濃度高于100毫克/升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規模占比達90%以上。
“十四五”以來,我國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公共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速,預期未來也將持續增長。2017年至2021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公共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從約550億元增長至約1,2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20%,縣城相關固定資產投資由約100億元增長至約25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約25%。
本報告對中國污水處理及各子行業的發展狀況、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競爭替代產品、發展趨勢、新產品與技術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中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中國污水處理行業將面臨的挑戰、企業的發展策略等。
報告還對全球的污水處理行業發展態勢作了詳細分析,并對污水處理行業進行了趨向研判,是污水處理經營、開發企業,服務、投資機構等單位準確了解目前污水處理業發展動態,把握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了解更多行業數據詳情,可以點擊查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污水處理行業投資價值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