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上海建立鎮治,元代建縣,直到1843年之前,上海還只是江南地區的一座縣城。但是1843年開埠后,上海的發展速度驚人。新中國成立前,上海是中國的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經濟中心和工業中心。
上海黃浦江沿岸風光
縱觀上海城市發展脈絡,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點:上海的區位價值最早是由外國人發現的。原因是什么?
(資料圖片)
先來說說開埠前的上海。據史書記載,嘉慶道光年間每年進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合計在4000艘左右,總噸位約為50-70萬噸,貨物年吞吐量約計為170余萬噸,是東部沿海最大的港口城市。
嘉慶年間,上海縣城內已有街巷六十多條,商肆店鋪鱗次櫛比,錢莊就有幾十家,號稱“江海通津、東南都會”。也就是說這一時期,上海的發展勢頭良好,為日后騰飛打下了一定基礎。上海和深圳不一樣,深圳是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而上海是從一座較為富裕的縣城發展起來的。
航拍上海
但是說一千道一萬,開埠前的上海只是一座縣城,和江南的南京、蘇州和揚州等城市相比,上海還極不起眼,是中心城市之外的邊緣區域,是“海疆僻處”。如果任憑上海繼續發展,可能幾百年后還只是一座縣城,絕不可能成為后來的幾大中心城市。
為什么敢如此斷言?因為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農業是最重要的,沿海城市是最不受重視的。農業社會時期的中心城市是哪些?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等等,這里面沒有一座沿海城市。廣州在唐代時就是大港口了,清代大部分時間一口通商,商業繁榮,但是也沒發展為農業社會時期很有影響力的中心城市。
那么西方人是如何發現上海的區位價值的?1832年后,西方人才真正意識到上海的重要性,他們提到上海這一地區“在對外貿易中所擁有的特殊優越性,過去竟然未曾引起相當注意,是十分令人奇怪的”。
上海外灘老租界建筑群
于是在11年之后,他們用堅船利炮達到了目的,強迫上海開埠,達到侵略中國腹地,深入長江上游城鎮的目的。
上海通江達海,連接中國最大的巨流,經濟價值最高的長江,且還地處國海岸線中點,這樣的區位條件,只有上海有。廣州只是連通大海,但不連通長江。長江沿線有一大批重要城鎮,南京、武漢、重慶、宜昌、蕪湖、九江……不一而足,打通了上海,就如同一個人打通了關節,暢通無阻。
外國人之所以能最早發現上海的區位價值,是因為他們率先進入工業社會,率先認識到大江大海的巨大經濟價值。英國是海洋性大國,而中國是傳統的大陸型國家,對沿海城市的價值認同不在一個層面上。
你認為為何西方人能比中國人更早地認識到上海的區位價值?歡迎留言交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