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交代
(資料圖)
具體年齡就不交代了,而立之年上下吧,也差不了幾歲,大家自己代入吧。
我在北京工作,搞互聯網,性格偏內向,較慢熱。不熟悉的人覺得這個人不太好交流,比較冷。如果是熟悉之后且臭味相投的,那活活就是話嘮一個。
她在天津,以前是房產銷售,現兼職房產銷售,有客戶的時候就帶客戶去看房,沒客戶的時候就在家拍一些短視頻嘗試帶貨。
#對待婚姻的態度
在開始之前呢,淺聊一下我對婚姻的看法與態度。可能是過了年輕氣盛的那個時候了,以前覺得婚姻的伴侶要找那種愛的死去活來的那種,彼此都不能分開的那種。現在感覺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更多的是生活。婚姻在生活中維系。但是不妨礙會幻想,經常在刷短視頻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那種一家幾口人在一塊歡樂的打鬧,這是我一直都渴望和向往的婚后生活。
#我倆之前的聯系與狀態
她是和我同一個村子的,但是我倆之間,怎么說呢,平素少有交集。可能是工作原因吧,因為銷售的工作性質,一般節假日她經常是客戶不斷,忙得很。我一般節假日就回家宅著,一是不太熱衷去在節假日去看人潮人海,因為在北京的地鐵中天天經歷著人潮洶涌的早晚高峰期。二呢就是感覺每隔一段時間回家能很好地安撫一下我那擰巴的靈魂。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們的這次聯系
正巧五一勞動節朋友結婚,我又回到了期待已久的村子里。
可能是回到村子里面,很熟悉,心態上也很放松,畢竟是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偶爾上街的時候,碰巧見了周邊的鄰居都會很懂禮貌的打個招呼。自然而然地經常會見到她的媽媽,因為她們家兄妹3個,她最小,哥哥姐姐都成婚了,也都有小孩。她媽媽經常幫著帶孩子,平時回家路過經常會碰到。她媽媽看我兩年齡相仿,我呢,在北京上班,她家孩子在天津,離得也不是很遠,一想自己家孩子又沒有合適的人選,想著撮合一下。(ps: 因為我們家和她家在一條巷子里,中間就隔了其他幾家鄰居,所以關系是比較熟了,家里啥情況,都互相比較了解。)
恰巧我媽媽也是一個樂天派,對于自己家孩子能有其他人給介紹來相親的事那是來者不拒。用我媽的話說:“那是別人給你的機會,你自己不看看你是啥狗樣子,你還挑三揀四的,你有啥資格挑么”。于是,我們之前加過的微信,在雙方父母的幾次交談之后,開始了時隔幾年之后的第一次重新連線。
#白開水一樣的開場白---"Hi,在嗎?"
是的,最開始的第一句,沒有任何新意---“Hi,在嗎?”,打破了我兩從前互不聯系的狀態。事后再看的話,我倆的聊天可以說一直是那種強行尬聊,本意是想通過聊天能慢慢地拉近彼此間的那種距離感和陌生感,讓互相都熟絡起來。但是我發現經常就是我在問,她在答,基本上很少她會主動的問我一些事情(不管是什么事),感覺沒有一絲想要了解你的欲望。
#一次自我滿懷期待的“唐突”的線下見面
我一直認為在線上聊是不會聊出未來的,具體是怎么樣的還是要在線下見見面一起經歷一些事情來看看彼此是否到底合適。于是在開始聊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我就迫切的開始了推動在腦海中預想了千百種美好畫面的相見。事實證明,永遠不要滿懷期待,記住是永遠!
那個本來是希望有個美好的開始,就急匆匆地推動了這個事情的發展,但是我覺得這個不是什么壞事,因為我感覺每天尬聊,不會對兩個人有多一點點的認知。
#“有一些事情我覺得還是得和你說一下”一句突然無比正式的對話
那天見面之后,時隔兩天之后,最終是她提出了不合適。其實在返程的路上我就有預感,感覺自己好像什么世面都沒見過,沒能撐起一片傘,幫她分擔一些。把本來好好的事情都搞砸了。她想找的是一個男朋友,那種能給她安全感,能給她一個強有力的臂膀讓她在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的時候能有個依靠去一起去面對。而不是找了一個拖后腿的小弟,不光是要照顧自己,出于某種義務與責任,還得分心照顧拖后腿的你。剛聽到她說不合適,感覺很傷心。就如同好像我們已經相戀很久似的,突然的斷崖式的分手那種傷心;亦或是一種“不知道為什么會變成這種結果,和我預想中的完全不一樣啊”的那種糾結
#冥冥注定的結局
不知江月待何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