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源遠流長的詩歌長河中,有很多城市風光、名勝古跡、自然風光因為詩歌的描繪而愈發有名。
(相關資料圖)
這些詩歌猶如鐫刻在它們身上的一張人文名片,城市風光、名勝古跡、自然風光與詩歌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如安徽滁州,因為唐代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和宋代歐陽修的《豐樂亭春游》,讓這座不算繁華的城市平添了厚重的人文氣息。
再比如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因為唐代詩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和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贊美,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如夢如幻的詩意空間。
杜甫與成都
成都,是一座浪漫的城市。詩人杜甫與成都的邂逅,為這片土地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這些詩篇如同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也如同一幀幀流光溢彩的畫面,讓千年之后的我們仍能在杜甫的詩歌中尋找到成都的印象和記憶。
杜甫,這位家國情懷與詩人情懷集于一身的偉大詩人,帶著“詩與遠方”的情懷,在公元759年來到了成都。
杜甫初來成都,居無定所,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杜甫在一首詩里高興地寫下了修建草堂的事情:
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
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經過了長時間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算是暫時安定了下來。開始了暫時平靜的田園生活。
這一時間,杜甫的心情也是恬靜閑適的。他在這里生活了三年,寫下了許多描摹成都風光的詩歌。
杜甫的草堂緊挨著附近百姓的村落,這個村子叫江村,江村百姓的居所錯落有致地沿著浣花溪的流向排列著。時間一長,杜甫和鄰居們逐漸熟悉起來,鄰居們也會在閑暇時間來到草堂做客。
在與鄰居們的閑談中,杜甫也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了了解,鄰居們也從杜甫的口中知道了最近發生的一些新聞,杜甫也將沿途的見聞趣事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家長里短的話語中,在一個個促膝長談的日子里,他們的關系也逐漸融洽起來,杜甫的草堂也成了江村小有名氣的“會客廳”。
有一位鄰居看見了杜甫在墻上的一幅畫上題寫的詩歌,他們還知道原來杜甫是一位詩人,于是有一位鄰居就懇請杜甫給自己家懸掛的一幅山水畫寫一首詩,杜甫慨然應允。隨著相處時間的增長,鄰里間也充滿了誠摯和相互尊重的愉快氣氛。
成都溫潤的氣候、秀麗的風光、淳樸的風俗人情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激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
在天氣晴好的日子里,杜甫也會丟下手中的書卷,早出草堂,閑庭信步地游賞浣花溪兩岸的美麗風景。
杜甫經常拄著一個藤杖,走到浣花溪畔,看出水的紅蓮,逐浪的白鷗,漁人的網罟,客商的大船。這些動人的畫面和唯美的意境都被詩人一一捕捉,并用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
《江畔獨步尋花》,是杜甫在成都創作的組詩,組詩由七首絕句構成,這幾首詩描繪的是詩人在成都浣花溪畔獨自散步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詩歌雖然是詩人游春即景時的感受,但每首所表現的情與景各異,這七首詩各自成篇,但又是有機的、統一的整體。
因為這是杜甫以詩歌的形式寫下的游記,從中可以看到杜甫閑適愉悅的心情,以及對江畔風光景物的精致描繪,這七首詩歌如同杜甫給浣花溪畔拍下的寫真集一樣,讀來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獨步尋花
品鑒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隨著詩人的腳步和視野,一起去領略成都浣花溪畔的優美風光,開篇如是寫道: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江畔看到了春日里盛開的鮮花,此時的成都正是繁花似錦的季節,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里所寫,那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絢麗色彩。
春日里的成都到處都被繁花擁簇著,到處都彌漫著宜人的花香,就連浣花溪兩岸都被美麗的花卉點綴著,被花香氤氳著。
詩人被這無邊的春花撩撥得如醉如癡,他無處訴說這種心情。只想跑去找幾個鄰居,共同在江畔對花飲酒。
當詩人興沖沖地來到鄰居家中,邀約他一同賞花品酒的時候,才知道鄰居早在十天前便已外出旅行去了。
這首詩沒有正面寫景的詩句。側重寫作者即景所生之情,但正是這種主觀之情的描寫,有力地烘托出了江花競相綻放時的綺麗與可愛,可謂情中有景。
詩人寫情,一方面用內心的激動反襯心情的愉悅,一方面用富有浪漫色彩的移動的足跡來表現內心不可抑制的喜悅心境,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第一首詩的特點是以行動襯托情感,又以情景來襯托景物,詩人沒有正面描寫他到底看到了怎樣的美景,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讀者可以任意用美麗的色彩去填充想象的空間。
二,看花惜春
如果說第一首詩是詩人游賞浣花溪兩岸風光的啟程時刻的話沒,那么接下來的這一首則是詩人看到的江邊景物,詩人寫道: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這首詩的開篇句“稠花亂蕊畏江濱”,大意是說山水彎曲處的浣花溪畔,繁花似錦,微風拂過。浣花溪兩岸的鮮花在微風中搖曳著動人的身姿,這情景真是美不勝收。
很明顯,“稠花亂蕊畏江濱”與第一首中的“江上被花惱不徹”高度關聯,江邊的花是紛繁的花和雜亂的蕊,左右包圍著浣花溪兩岸,浣花溪已是一片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這首詩的前兩句說的是江畔繁花怒放,這樣的情景不僅沒有讓他感到欣慰,而是產生了一種時光流逝、傷春惜春的心緒。
這樣的聯想怎能不使步履維艱的詩人望而生畏呢?后兩句,詩人自己找出了解脫的辦法:我雖然老了,但還能作詩、飲酒,不需別人照顧,我可以借詩酒排遣心中的傷春與惜春的情緒。
這首詩除“稠花亂蕊”正面寫景外,其它文字都是寫主觀情感的。但這里的情感與第一首不同。這首詩的側重點不是內心的欣喜,而是傷春惜春的心情。
三,詩酒年華
江邊的風光讓詩人流連忘返,詩人的足跡漸行漸止,眼前的風光漸次變化,在組詩的第三首中,詩人寫道: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這首詩開篇兩句大意是說:深江岸邊幽靜的竹林中住著兩三戶人家,撩人的紅花映襯著白花。從組詩的內在關聯性來看,這兩句又是承接第二首中的“稠花亂蕊畏江濱”的詩意而來。
詩人把浣花溪這個大的游賞范圍聚焦到兩三戶人家,又對這兩三戶人家的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他們的房前屋后都種著鮮花,在這個時節全都綻放出迷人的色彩。
詩歌描寫的范圍縮小了,詩人筆下的花兒卻繁忙起來了,為什么這么說呢?答案就在第二句中。
第二句詩雖然是靜態描寫,紅花白花也平常,但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多事”二字起頭,瞬間將春色滿園的景象攝進鏡頭里。
花園的熱鬧與繁華也瞬間呈現在人們眼前。而且“多事”又是從前面花惱人而生發來的,其奇妙處也是與前面的詩意一脈相承,前后交相輝映。
這兩句猶如特寫鏡頭之一個角落。其景色特點:紅、白相映成輝,花景色彩斑斕。
寫花景,除了給它安排“江深竹靜”的背景作為襯托外,主要是抓住春花色彩的輝映,以特寫的手法顯示江畔局部的特征,不同于前一首江畔整體景色的粗線條描繪。
后兩句大意是說:我有去處來報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瓊漿可以送走我的年華。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詩人把春光擬人化,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脫,但其深情,仍然是對流瀉的春光和美麗的鮮花的喜愛之情。
四,詩和遠方
在這樣色彩絢麗、相映成輝的春景前,詩人想到了“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這種賞花飲酒,以報春光的情愫,顯然是詩人內心喜悅之情的外在表現與物化體現。
這種喜悅之情在詩人心中不斷發酵,不斷蔓延,于是他又寫下了第四首: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這一首又轉寫詩人在江畔東望時所見的遠景。
“少城”即成都市舊城的西城;“百花樓”是一座有名的酒樓,這里經常舉行賞花品詩、酒宴歌舞的活動;“花滿煙”,即花開得到處都是,如同煙霧籠罩。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詩人們常用“煙”形容春天景色,如李白筆下的名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就是指春日里的繁花如同煙霧一樣籠罩著大地。
在詩人杜甫眼中,少城的景色是鮮花如煙,很有點朦朧的色彩,與前邊幾首描寫的景物特征有明顯的不同,前面幾首從視覺體驗來說是詩人近距離地觀看,而少城的景色是詩人遠眺的體驗。
在這百花開放的時節,詩人真想登上百花樓。但又有誰能攜酒邀我前往暢飲,喚來美人歡歌笑舞于盛席華筵?從前邊的自愁自解,到這時希望與人共解春愁,詩人的情思得到了外化表現。
五,黃師塔
浣花溪畔還有怎樣讓人回味的景致呢,當詩人來到黃師塔前時,他被眼前的桃花深深吸引住了。
三月桃花水,三月桃花水,舞動著絢麗的朝霞,向前流啊;地上草如茵,兩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于是詩人杜甫又寫下了一首洋溢著春日氣息的詩歌: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浣花溪畔黃師塔前看到的桃花。首句點明詩人所在的位置,第二句描寫詩人在黃師塔前臨風小憩,駘蕩的春光和和煦的春風讓詩人身心愉悅。
詩人走累了,所以就坐在春光坐過的草地上,來一次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感受被自然撫慰、被自然包容的難得的愜意。
在美麗的浣花溪畔,杜甫生活安定,心情舒暢,對草堂周圍自然美的感受特別深細。
在這個春光令人陶醉的日子里,杜甫閑庭信步地來到黃師塔前,他在這里看到了美麗嬌艷的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從詩經時代開始,美麗嬌艷的桃花就成了詩人們不遺余力去贊美的景物了,桃花也被詩人賦予了多樣的美好。所以我們我國的古典詩歌中會有“桃之夭夭,爍爍其華”的美輪美奐,也會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浪漫與唯美。
杜甫筆下的桃花是“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詩人眼前的一株株桃花開得正盛,詩人來到桃花跟前,他細細看著這一朵朵嬌艷的桃花。
有的花瓣是深紅的,有的花瓣是淺紅的,到底是深紅可愛一些還是愛淺紅可愛一些?它們都是那么可愛,連詩人都無法用準確的語言和美麗的詞匯來表達他對桃花的喜愛之情了。
六,黃四娘家
離開黃師塔,詩人繼續前行,遠處一戶人家的花園開滿了鮮花,連通向家中的小道兩旁都開滿鮮花,這讓詩人眼前一亮。
成都人愛花是出了名的,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種植著花卉。詩人來到這戶人家,一打聽,才知道是當地有名的花卉種植家,它就是黃四娘。
黃四娘家的庭院里開滿了鮮花在黃四娘家的花園里,詩人杜甫寫下了這首組詩中最為出彩的一首詩歌。
多年以后,這首詩以其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詩意被選進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朗誦這首詩的聲音傳遍了校園里的每一個角落,原詩如下: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首詩記敘在黃四娘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
這首詩的第一句點明詩人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風味。
第二句中的“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皦褐Φ汀?,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逼真動人,充滿詩情畫意,讀來讓人回味。
黃四娘家的花卉是這樣美麗,花兒色彩艷麗,香味芬芳,不僅吸引著游人駐足觀看,連那美麗的蝴蝶都不自覺地被花兒的美麗和芬芳吸引。
它們流連花間,翩躚起舞,蝴蝶似乎用它們獨有的舞姿表達著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不時飛來的黃鶯,自由自地在歡聲啼鳴,它們似乎也加入了這場春日的圓舞曲中,用它們甜美的歌聲共同譜奏一曲春日的贊歌。
蝴蝶在花叢里翩躚起舞,不忍離去;黃鶯自由自在飛舞,清麗婉轉地歡唱,詩人以多情的畫筆渲染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景躍然紙上。
七,生命之花
愛花,就是愛春光,愛春光就是愛生命。
這首詩寫出了春色醉人的感受和詩人沉浸于春景的喜悅,永恒地將成都浣花溪畔的美麗景色凝固成一枚時間膠囊,所以,詩人杜甫在組詩的最后一首中如是寫道: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這首詩通篇是議論抒情,議論由花開花落而發,抒情由賞花游春而來。開篇句大意是說:不是我一看到花就連時間也忘了,如此看花原因何在?在第二句中,詩人對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只恐花盡催人老,使我無法再來賞花。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春光的無限愛惜,越老越覺得它寶貴,要只爭朝夕地體驗生活的美好。
如果說前兩句是詩人正面直抒胸臆,那么后兩句則是詩人借花抒情:花到盛時就容易紛紛飄落,嫩蕊啊,請你們商量著慢慢開,以便充分占有大好時光。
這首詩雖是議論入詩,但并未使人覺得枯燥,而是感到饒有風趣。這與詩人的奇思妙想和口語運用是分不開的,正所謂花解人語,人懂花語,如“商量”一詞,把花人格化,給詩歌平添了不少情趣。
這一首從內容到藝術手法都與前面幾首有細微的差別,但細微之處往往見端倪,無論是直抒胸臆的正面描寫,還是以議論入詩,都是詩人擁抱生活,熱愛生活,留心觀察生活的體現。
杜甫在成都的寓居生活,以草堂所在的江村為中心,他對成都的詩意描寫,以草堂所在的江村浣花溪為中心而展開,組詩《江畔獨步尋花》七首,就是杜甫游賞浣花溪兩岸的春光時寫下的,這只是杜甫成都生活的一個縮影。
小話詩詞
杜甫在成都的時光是他一生中難得的輕松與愜意的時刻。美好的自然環境又給詩人開辟了新的藝術天地。
成都以它平和寧靜的美撫慰著詩人的飄零寓居的身心,成都的風物人情和民俗民風又給詩人的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
正是因為成都這座城市安適、包容的性格,也讓詩人杜甫有了更多的靈感與精力去譜寫詩篇。杜甫在成都創作的詩篇,不管從內容上還是題材上,都變得更加飽滿。
可以說,杜甫之于成都,抑或成都之于杜甫,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杜甫沒來成都,如果沒有成都平原溫潤氣候與秀麗風光的浸潤如果沒有成都淳樸的風俗人情的滋養,今天我們就讀不到杜甫那充滿人文情懷和人生情趣的詩歌了。
換句話說,恰好是因為杜甫與成都的邂逅,才讓杜甫成就了成都,也讓成都成就了杜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