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視報道的武漢高中生:立志扎根基礎學科,投身科研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6月27日訊(記者楊楓通訊員陳沛然)6月25日高考出分,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高三學生張皙雅正在“啃”大學生物的教材。在今年的高考中,張皙雅取得了635分(物理方向)的好成績。
張皙雅。
“但我不能放松,我需要準備華中科技大學的強基計劃生物學科的面試,還有英語四級考試。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一些,才能離夢想更近一些。”張皙雅的短期目標是,好好學習基礎科學,做好科研。通過學習,將生物與編程結合起來,制造出成本較低,安全性高的非侵入性、精神控制的機械臂,幫助更多殘障人士更好地享受生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登上央視分享“英才之路”
張皙雅。
今年5月29日,張皙雅作為“英才計劃”7000多名優秀學子的代表之一,登上央視新聞頻道分享她的“英才之路”。
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從2013年5月開始,組織實施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也就是“英才計劃”,旨在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余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導師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
2020年底,張皙雅通過自主報名、學校推薦、潛質測試、面試等層層選拔,成了2021年英才學子,在一年的培養過程中,她思維創新、積極探索、表現優異,年度考核被評為全國優秀等級。
張皙雅說,原來科研對她來說就是一個夢想,但英才計劃就像一座通往夢想的橋梁,啟發她、引導她離夢想越來越近。在英才計劃的系統培養期間,導師根據她的興趣愛好和所學的編程語言,為她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其間,導師還帶領他們參觀了華中科技大學的計算機實驗室,讓學生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算法與硬件結合的魅力。交流會結束后,張皙雅一直在尋找機會嘗試將編程與硬件結合,學校得知后,將她推薦至省級創客比賽平臺。
創客比賽期間,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并與英才計劃導師溝通后,張皙雅將課題選為“盲人智能手杖”。“隨著科技的發展,樓房林立,汽車出行,我們享受著科技的便利,卻忽視了邊緣人群的感受,街道上越來越多的障礙物,是否會阻礙了盲人出行?讓科技力量更多地惠及盲人群體,讓他們的出行更加安全,是我制作盲人手杖的初衷。”張皙雅說。
課題一經確定,接下來就是義無反顧地朝著目標前進。她一點點查閱資料,硬件從最簡單的接線學起,每當看到電腦上一串串代碼輸入主控板,手中的器械隨著自己的心意而動時,那種成就感無可比擬。最終,她做出了一款具有障礙物預警功能的智能手杖,這項發明榮獲湖北省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中榮獲創客項目湖北省二等獎。
在完成課題的過程中,張皙雅意識到做科研課題不僅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最重要的還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靜的內心。
張皙雅說,從參加英才計劃到創客比賽拿到獎項,最大的收獲并不是拿獎,而是內心的轉變。她重新審視自己,希望能通過實踐和研究將自己頭腦中新奇的點子轉變為現實的存在,造福每一個人。
學習不止她立志扎根基礎學科
張皙雅。
面對央視的記者,張皙雅也說出了自己的短期目標——將生物和計算機融合起來,制作出一些腦機接口機械義肢,殘疾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意念去控制自己的機械臂,更好地幫助殘障群體的生活。
懷揣著這個理想,張皙雅高考完沒有休息,便投入到了學習中,她自學大學生物知識和英語,準備踏入人生的一段新的路程。“我如果順利通過強基計劃,先預備好好學習生物學,把學科基礎知識學牢固,好好做科研,當然我也做好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準備,那是我們學習基礎學科的學生早就做好的心理建設。”張皙雅說,此后,她會嘗試跨學科發展,力爭在交叉學科領域做出自己的貢獻。
班主任呂定盛說,張皙雅非常優秀,擔任班長。她兢兢業業,做好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溝通橋梁,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認可。在學習方面,她勤于思考、樂于提問,同時對于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同學也會伸出援手。在校外,張皙雅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尤其熱衷于成為志愿者,為他人服務。
【編輯:丁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