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湟中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三項計劃”“十項行動”為切入點和著力點,依托豐富旅游景觀資源、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獨特民族產業資源,持續在“精品旅游路線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上下功夫,提振各族群眾文化自信,提升旅游發展文化內涵,以旅游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依托豐富旅游景觀資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線。以品質化、特色化、定制化為方向,充分挖掘紅色旅游資源蘊含的民族團結教育價值,將革命舊居、紅色文化館、民俗博物館等“紅色”文化場館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活課堂”,打造出了解放軍剿匪指揮部(慕容古寨)——石金閣紅色文化陳列民俗博物館——孫家民俗博物館;河湟文化博物館——寇從善故居——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2條紅色旅游體驗暨民族團結教育路線,讓各族群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熏陶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依托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極推動跨區域旅游合作,通過開展湟中甘肅旅游產品推介會,與相關旅行社簽訂合作協議等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宣傳“遇見湟中”文旅品牌,提升旅游景區知名度,為各族群眾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臺。
依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弘揚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以非遺傳承為載體,匯聚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組織加牙藏毯、青繡、湟中堆繡參加“錦繡世界·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織繡印染技藝精品展”和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依托東西部協作,河湟文化非遺手工藝品棲霞銷售展示設計中心在棲霞正式開業,“青海·湟中‘八瓣蓮花’非遺工藝展”在棲霞區委黨校、南京中山陵等地成功舉辦,通過近2000件非遺作品展示銷售和非遺研學體驗,向南京市民和游客展示青海河湟地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進一步深化了蘇青兩地人文交流和融合。目前,全區近10個A級旅游景區和歷史文化景點煥發活力,34項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彰顯湟中風采,皮影戲《紅色金倉嶺》《銘記歷史》、花兒《紅旗飄揚在金倉嶺》、平弦《紅色記憶》、快板《禮贊新時代·喜迎二十大》等文藝精品綻放魅力,各族群眾在共享文化盛宴中促進交往交流交融。
依托獨特民族產業資源,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以“旅游+”為引領,持續延伸旅游產業鏈,推動各族群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通過打造塔爾寺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省級實驗區、申報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開展新華聯國際旅游城童夢樂園、香巴林卡文化旅游區、慕容古寨3家省級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點中期評估等方式,深入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同時,與南京市棲霞區進行深度對接,實施鄉村旅游、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傳統技藝保護利用等特色產業項目,通過打造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陽坡銅銀器加工產業基地等形式,進一步加快推進旅游+民族、康養、民俗、教育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來源:湟中區融媒體中心
監制:劉幸海
責編:寇榮
編輯:馮麗晨、張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