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者:過常寶(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這里所談的“原史”指的是司馬遷(包括司馬遷)以前的歷代史官。原史文獻指史官制作的甲骨卜辭、鐘鼎銘文等,也包括《春秋》《左傳》《戰國策》《史記》等主要史傳作品。原史文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對后世思想觀念、話語模式、文本形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原史文獻中保留了中國早期的災異記錄信息,史官的書寫體現了中國早期的災異記錄思想。
巫政思想下話語權力的轉移
中國早期的災異記錄中有濃厚的巫政思想,史官在書寫災異記錄信息的過程中,話語權力呈現出逐漸削弱的趨勢,至司馬遷強調史官記錄災異是來自天命的話語權力。
從中國早期的災異記錄中可以看出,史官兼有巫職。災異記錄文獻的內容體現了巫政思想,史官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力。原始文化以巫術宗教為主,“絕地天通”的故事標志著巫覡從全巫的混沌狀態中獨立出來,作為一個特權階層,開啟了巫政統治。史官在社會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負責占卜祭祀過程的載錄和保存,也擁有禱祝及昭示天命的權力。災異記錄文獻是天人交往的見證方式,也是宗教儀式規范化、巫職專業化的結果。史官早期只是對占卜過程和結果進行記錄,其地位不如主持占卜的貞人等。隨著歷史和文獻的累積,史官越來越深入宗教活動的核心,甚至起著領袖的作用。如卜辭有“貞其①大史于西于下乙匄”“翌日乙大史祖丁有去自雨啟”等記載,這里的“史”都可訓為“事”,而“事”在當時應指祭祀。以“史”借代為“事”,可見“史”已可表征祭祀了。卜辭云:“乙丑卜,出,貞大史弋②,先②,其有報于丁卅牛,七月。”這里所言即大史主持祭祀的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