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底,一則宣稱"蒙牛純牛奶剛剛被查出黃曲霉菌超標"的謠言視頻在微信平臺上瘋狂傳播,給蒙牛公司造成巨大損失。日前,該謠言視頻炮制者許某某被判處10個月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及沒收作案工具。
據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法院依法審理查明,許某某在福建泉州注冊了一家運營微信公眾號的公司,他于2016年10月從網上下載了2011年一段涉黃曲霉菌的舊新聞視頻進行加工。通過遮擋日期信息、加掛微信號標識等方式,許某某對原視頻進行了實質性修改后,上傳到騰訊視頻。2016年10月27日、28日間,他在自己經營的5個公眾號上發布該視頻。僅僅10余天中,視頻就被1000余家微信號轉發,多篇轉發稿件的閱讀量達到"10萬+"。該蒙牛黃曲霉菌謠言視頻迅速在全國范圍內造成不良影響,使人誤以為是最近發生的事件,致使蒙牛公司蒙受巨大的聲譽損害和經濟損失。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人民法院認定,許某某及其公司利用互聯網故意修改和發布視頻,給被害方造成重大損失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其行為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依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第二百三十一條及相關規定,判決許某某有期徒刑10個月,判處許某某及其公司罰金共計70000元,沒收筆記本電腦、蘋果手機等作案工具。
電視臺辟謠:官方發聲為何止不住謠言?
對于這一謠言,中國奶業協會做出了官方辟謠聲明,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安徽衛視、江蘇衛視、浙江電視臺等等各大新聞電視新聞欄目皆報道了這一謠言傳播事件,揭露了造謠者許某某的犯罪事實。但是詭異的事,官方雖已辟謠,造謠者雖已被抓,網絡謠言卻還在繼續,對企業的中傷卻并未停止。
網絡謠言既有針對個人、企業的誹謗,也有針對社會公共事件的捏造。小而言之,網絡謠言敗壞個人、企業的名譽,給受害者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與精神困擾;大而言之,網絡謠言影響社會穩定,給正常的社會秩序帶來現實或潛在的威脅,甚至損害國家形象。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自由和便利,同時也給社會管理、國家治理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和挑戰。網絡謠言的制造和傳播正在快速地消解社會信任、制造社會分裂、煽動社會情緒。這一效應帶來的后果就是,官方聲音不斷被淹沒和質疑,謠言和虛假信息卻有廣泛的信眾,甚至有人說“官方辟謠的聲音反而會讓謠言更為可信。”在這個信息博弈的惡性循環中,畸形的認知已經形成,官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正在瓦解。這是我們必須警惕的現象。
誰是獲益者:操縱謠言傳播的背后動機?
操縱謠言傳播的背后動機無非兩個字“利益”,要么為個人利益,要么為企業利益。但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是造成對整個社會秩序的傷害,最終影響的是社會公民的正常生活。持續不斷地對一個企業進行造謠中傷,如果蒙牛輸了,誰是贏家?短期看可能是其競爭對手,但長遠來看,整個行業受損,市場秩序受損,社會公信力受損,消費者受損,國家形象受損,沒有贏家。
中國網絡輿論場的形成與爆發,讓中國社會的對立與割裂愈發嚴重。這些年中國食品安全問題被不斷放大。成為全世界批判的對象。“中國食品”成了“不安全”、“有問題”的代名詞,這一印象和結論的形成,正是無數個類似“蒙牛黃曲霉菌謠言”傳播事件不斷累積而成。比如近日在朋友圈廣泛傳播的《央視及各大衛視曝光17種巨毒食品名單》,危言聳聽羅列各種食品安全信息,實為惡意篡改編造或是對舊聞翻炒的謠言,以PS、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等方式制造謠言,惡意傳播已造成部分公眾恐慌。造謠制作者通過精心的編撰、剪輯,在網絡上散布謠言,給公眾造成了極大誤導。
面對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謠言操縱者應該付出什么樣的代價?謠言的傳播平臺和傳播系統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是網絡治理工作必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