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都雙膜馬鈴薯喜獲豐收攝影:李小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報道)六月,是流光溢彩的季節,也是繁忙的季節。走進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的上、下寨村數百畝雙膜馬鈴薯種植基地,一片片綠色的馬鈴薯莖葉鋪在田地里,一壟壟黃澄澄的馬鈴薯錯落有致地堆放,忙碌的身影、收獲的笑容和成堆的馬鈴薯,構成了一幅農民豐收、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資料圖】
“我們樂都溫差大、光照足,加上村里土質屬白砂土,適合馬鈴薯種植,種出的馬鈴薯口感特別好。”據下寨村黨支部書記劉德有介紹,目前,該村種植雙膜馬鈴薯500余畝,種植品種為從省農科院引進的早熟品種閩薯1號和冀張薯16號,出苗后兩個多月就能上市,產品供不應求,產量達6000余斤,每畝收入1萬元左右。
據了解,雙膜馬鈴薯栽培是地膜與拱擁相結合的綜合栽培技術,以早熟品種閩薯1號、冀張薯為主栽品種。該項技術的推廣既有效解決了馬鈴薯生產早春凍害,又可使馬鈴薯早播種、早上市,為復種提高良好的茬口和充足的時間,有效保證了馬鈴薯產量和商品率,大幅提高了商品價格和單位產值。
2023年,海東市樂都區共種植雙膜馬鈴薯1500畝。經田間測產,平均畝產為2694.6公斤,商品率83.2%,地頭售價4.4元/公斤,畝產值9864.4元。
“馬鈴薯銷售完以后,開始栽種架豆,產品主要銷售到西寧和蘭州市場,每畝收益1萬多元。架豆收完以后,有的村民在大棚內種植香菜、小油菜、菠菜、油麥菜、茼蒿等蔬菜,每畝收入大概4000多元。”下寨村村民李春云說道。
海東市樂都區立足區域優勢,將馬鈴薯種植作為農戶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來抓,全力推廣地膜、雙膜、全膜覆蓋式栽培技術,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鼓勵馬鈴薯規模化種植,引導農民向高效農業種植發展,穩步擴大種薯生產,不斷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馬鈴薯成為了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致富薯”。
海東市樂都區種植的馬鈴薯以薯塊大、表面光滑、口感好等備受市場青睞。在馬鈴薯種植期間,樂都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從起壟到鋪膜、施肥、病蟲綠色防控等每個環節為種植戶進行精準指導,讓種植戶熟練掌握種植馬鈴薯的新技術,為馬鈴薯高產穩產打下了良好基礎。
“雙膜馬鈴薯收獲后,我們將積極指導種植農戶利用豐富的光熱條件,及時復種架豆等蔬菜作物,通過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收入。”樂都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這個如今被農民視作“金蛋蛋”的作物廣泛種植。近年來,海東市樂都區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提升帶動、發展特色、優化體系、培育品牌,抓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態勢,“三農”這塊“壓艙石”的地位更加鞏固,扎實走出了一條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