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景觀。
(相關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遼闊壯美的蒙旗草原、林海蒼茫的麥秀林場、波光粼粼的靜謐河流、圣潔靜謐的金色谷地……6月15日至16日,以“保護濕地、助推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為主題的“2023江河源環保世紀行”采訪活動正式拉開帷幕。記者隨青海省人大常委會濕地保護“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組一行走進黃南藏族自治州,一路上,映入眼簾的美景一掃驅車趕路的疲憊,大家不由感嘆“這里可真美!”
在黃南州期間,檢查組來到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澤庫縣境內的澤曲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實地查驗、隨機抽查、匯報座談、查閱資料等方式全面了解濕地保護情況,旨在深入推進法律法規貫徹實施,助力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濕地公園總面積383.93平方公里,濕地面積為1382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36%,整個濕地區域內涉及2個鄉3個村,原住民有234戶1200人(柯生村53戶、賽爾龍村77戶、尕克村104戶)。公園分為四個區,分別是保育區、宣教展示區、管理服務區、合理利用區……”青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才讓南杰“如數家珍”地介紹,“公園是于2013年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單位,立足于濕地公園的自身優勢和特點,逐步建立起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利用的新模式,初步打造出一個集濕地保護、濕地科普宣教及有機畜牧業為一體的濕地公園。”
從現場宣傳展示板上可以看到,河南縣成立了青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明確了機構職責,安排了5名人員編制。“濕地公園在籌建期間修復了42處退化濕地,拆除了水電站、采沙場等違規建筑。歷經五年,2018年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入列‘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青海首個高寒濕地公園。”黃南州人大城鄉發展和農環委主任委員郭啟龍告訴記者。
當檢查組問到濕地保護成效時,才讓南杰自豪地回答:“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強,濕地面積逐年擴增,面積從原有的28%增加到現在的36%,動植物多樣性明顯增加,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黑鸛頻繁出現并繁衍,巖羊種群規模不斷擴大,還出現了羚牛、棕熊等一度消失的稀有動物!”
“濕地好不好,鳥兒說了算,近幾年來,鳥類種類已新增5種,闊葉類植物新增9種。水質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基礎設施也有了一定的規模,公園內道路暢通、有了移動通訊基站,設置界碑、界樁等保護設施,安裝了導覽圖、標識牌等科普宣教設施,鋪設了木棧道、觀鳥亭等生態旅游設施……”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另一名工作人員補充介紹。
沿著洮河源濕地邊的棧道慢步行走,兩側各色各樣叫不出名字的山花形態各異、色彩明艷,不時幾只鳥兒拂過水面后又在岸邊駐足,碧綠的草山和緩緩流動的河水讓人心曠神怡,“生態美”變成了真實可觸的“直觀感受”。
檢查組一行驅車趕往澤曲國家濕地公園,即將到達恰拉湖片區時,被一位正在草地上撿拾垃圾的牧民吸引了目光。
“撿垃圾又不累,我還能為保護濕地做點貢獻,自己的生活環境也更好了,你們夸得我都不好意思了。”這位名叫索南卓瑪的牧民,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告訴記者,“我們都收到了縣上發的藏語宣傳冊,我知道這片濕地需要我們的保護,我也愿意做點事,生態環境好了,才能有金山銀山,是這樣說的沒錯吧……”
聽到這番話,澤庫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局長才吾高興起來:“看來我們翻譯發放的藏語宣傳冊成效很好啊!今后還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和范圍,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保護濕地、保護生態環境中來!”
即將進入澤曲濕地恰拉湖片區,高高低低的“草剁兒”上開滿了黃色的小花,突然冒出的一只青蛙把記者嚇了一跳。澤曲國家濕地公園的一名科技工作人員才華笑著說:“再往里走還不知道會碰見什么動物呢、別怕,這就是濕地生態好的最好說明啊!”
“這是典型的沼澤濕地!”看著眼前的景觀,檢查組一行停下腳步拍攝資料照片,澤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技術員才讓東周手中正在拍攝實時監測畫面的無人機顯示屏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從高空俯瞰,河流蜿蜒流向遠方,天空藍白相間,牛羊遍野湖泊清澈……一派濕地田園牧歌的美麗畫卷再次引來驚嘆。
才讓東周告訴記者,他每天的工作包括濕地保護宣傳、無人機巡護、地面實時監測記錄等,“科技化手段的加入,讓巡護工作科學、精準,高效了。”
“自2015年濕地公園申請試點以來,澤曲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加大濕地內違建查處力度。認真分析問題,找準做好控違拆違工作的著力點,查處了七處違規建設項目,我認為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十分重視對群眾作法律法規宣傳,讓群眾了解違法違建行為所需承擔的后果,也讓廣大群眾知道自己也是參與‘濕地保護’的重要一份子,保護濕地,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才吾補充介紹。
記者了解到,澤曲濕地管理服務中心還有一個“有力舉措”:堅持依法依規嚴格保護濕地,將違法違規行為控制在高壓態勢之下,這讓破壞濕地的行為明顯減少。檢查組指出,濕地保護需要“多方共護”,好讓“地球之腎”得以最大程度地保護,進而在“補充地下水”“有效控制洪水、土壤沙漠化”“動植物資源不斷豐富”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