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結構性貨幣工具將要退出?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從“做好‘加法””到“有進有退”。疫情三年,經濟反復受到沖擊,央行在使用傳統降準、降息等總量工具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也創設多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達到不大水漫灌、精準滴灌的效果。而隨著經濟走向復蘇,肩負特殊使命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似在短期將退出,而央行的表態也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要繼續做好‘加法’”轉向“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
(資料圖)
歷史:結構性貨幣工具的前世今生
目前,央行已創設多種結構性貨幣工具。從廣義視角來看,包括定向降息、定向降準、定向公開市場操作、定向再貸款、再貼現等。狹義視角上,央行從持續時間、主管單位、設立模式三個維度劃分現有的結構性貨幣工具:(1)從持續時間來看,分為長期性工具和階段性工具。(2)從主管單位來看,分為總行、分支行管理的工具。(3)從設立模式來看,分為提供再貸款資金、激勵資金的工具。
回顧歷史,結構性工具創設聚焦在兩個重要時間段,分別是2014、2021-2022年。而這兩個時間段國內經濟均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一方面國內總量貨幣工具有效性邊際走弱,另一方面總量工具受海外貨幣政策收緊的掣肘。
雖然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名字中帶有結構二字,實則兼具結構和總量雙重功能。結構性貨幣工具的第一重功能是發揮精準滴灌、杠桿撬動作用,第二重功能是發揮基礎貨幣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海外:金融危機催生結構性工具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主要發達經濟體把利率降至零后仍難以解決“結構性流動性缺口”問題,為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各發達經濟體先后創設不同類型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美國為例,其分別針對實體企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貨幣基金市場等四大類主體提供流動性支持。總結來看,金融危機之后發達經濟體創設的結構性貨幣工具存在以下特點:(1)從創設期限來看,結構性貨幣工具覆蓋短期和中長期,但基本均為階段性工具。(2)從創設目的來看,大體可以分為鼓勵向特定領域融資、提供流動性支持兩大類。(3)從使用頻率來看,部分結構性貨幣工具在 2020 年世紀疫情之后再度啟用。(4)從創設規模來看,部分結構性貨幣工具的體量較大,對整個融資體系的恢復起到重要支撐。
展望:多目標體系下的必然選擇
目前央行創設的結構性貨幣工具與海外主要發達經濟體創設的結構性貨幣工具仍存在較大的不同。具體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從創設背景來看,雖然國內外結構性貨幣工具均出現在經濟承壓階段,但差別在于政策利率是否已經降至零。(2)從運作模式來看,國內外結構性工具均有支持特定領域融資需求的特點,但海外已有繞過金融機構、直接支持實體融資的先例,且支持的金融機構范圍更加廣泛。(3)從創設規模來看,目前國內結構性貨幣工具的規模整體依然偏小,且部分工具的額度使用并不充分。
為何央行在利率尚未降至零的背景下,推出一系列結構性貨幣工具呢?這與央行采取多目標制息息相關,央行需要統籌考慮物價、就業、增長與國際收支等目標之間的關系。展望未來,在多重目標約束下,以及總量工具使用空間不斷壓縮、有效性邊際遞減的背景下,結構性貨幣工具或將承擔更為重要的使命。
風險提示
1、國內經濟超預期下行,仍需貨幣政策發揮總量調節及結構調節功能。
2、匯率持續承壓,制約總量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結構性工具或再度延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