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五一”期間,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陜西側)因在其周邊公路建造“安全墻”而引發關注。陜西省宜川縣黃河壺口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此前回應稱,此舉有關安全問題。7月2日,該旅游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陜西側)的“圍墻”已被拆除。(據中新社7月2日報道)
密不透風的“圍墻”豎在山間或者河岸,路人在墻這頭,風景在墻那頭。一些景區在路邊砌起“圍墻”,擋住了風景,也隔開了人心。
“景區圍墻化”并非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獨有。云南迪慶梅里雪山、新疆賽里木湖、青海湖等景區近期也傳出有“圍擋”“筑墻”之舉,各地還就此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理由。有的說是為了游客安全,防止在路邊聚集;有的說是為了扶持村民,景區收益反哺當地;又或者說是為了保護環境,防止景區被隨意進入的游客破壞……這些說法看上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把稀缺的風景資源“圈”起來,將公眾拒之“墻”外,總是難逃逼人買門票的功利嫌疑。
一堵“圍墻”,反映出景區管理中狹隘封閉的“砌墻思維”:總想著把好東西“圍”起來,把眼前的利益一口氣吃凈。一些景區的管理者似乎忘記了最基本的道理:山水林田,江河湖海,本就不是誰的私有物,人人有權欣賞,風景豈能被擋在“圍墻”里。“圍墻”一砌,也許能獲得一時之利,卻寒了公眾的心,甚至可能影響一個地方的整體形象,對景區發展有害無益。是算門票收益的小賬,還是算還景于民、長遠發展的大賬,應該不難選擇。
“圍墻”擋住了欣賞美景的視線,其實也擋住了尋求發展的眼光。有統計數據表明,如今旅游產業鏈效益約為門票價值的7倍,包括食宿、交通、購物及間接創造的社會財富等。景區門票降價甚至免費,看似是賠本買賣,實則會帶來人流和其他正面影響,進而延長消費鏈條,給當地發展帶來乘數效應。比如,杭州西湖景區自免費開放以來,游客增多了,旅游收入增加了,綜合效益提高了,給杭州帶來難以估量的收益和美譽度。在全國不少景區爭相開啟免費模式、敞開大門迎接游客的當下,一些地方的景區依舊跳不出“門票思維”,甚至幻想通過修“圍墻”來圈住“搖錢樹”,顯得小氣,難見格局,只會讓景區的發展之路越走越窄。
目前,一些景區防“蹭”風景的“圍墻”已經拆除,這當然很好。但比拆除實體“圍墻”更重要的,是相關景區早日拆掉心里的“圍墻”。只有拆掉各種有形和無形“圍墻”,為游客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不再玩“圈地收費”的把戲,才能讓景區與游客“互惠共贏”,從而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賈夢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