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異位起搏點提前發生沖動,使心臟提前搏動者稱為過早搏動,簡稱早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根據起搏點的部位不同,早搏不可分為房性、房室交界區性和室性三種,以室性早搏最多。
3、 早搏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原因是:①功能性:如激動、緊張、勞累、消化不良、吸煙、飲酒、喝濃茶或咖啡等;②各種器質性心臟病;③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類、咖啡因等藥物影響;④低血鉀、低血鈣;⑤心導管檢查、心臟手術等機械刺激;⑥上感、膽道或尿道感染、猩紅熱、布氏桿菌病及白喉等。
4、 (1)臨床表現 早搏癥狀的輕重取決于早搏發生的頻率和患者的耐受力,多數患者有心悸、停跳感或撞擊感。
5、體檢時心臟可聽到提前發生的搏動,其后有一較長間歇;早搏第一心音增強,第二心音明顯減弱或消失;有脈搏脫漏現象。
6、 心電圖可診斷和鑒別類型。
7、 (2)治療 功能性早搏不需治療,很多早搏隨病因去除而消失,故病因治療十分重要。
8、若早搏持續存在,且癥狀明顯,應加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9、 1)房性和房性交界性早搏 首選異搏定40-80毫克,每天5次口服;普萘洛爾心(心得安)10毫克或雙異丙吡胺0.1-0.2克,每天3-4次口服;若頻繁出現者可用異搏定5-10毫克于2分鐘內靜脈注射,必要時30分鐘后可重復1-2次。
10、 2)室性早搏 首先慢心律200毫克,每天3-4次口服;乙胺碘呋酮0.2克或心律平0.1-0.15克,每天3次口服;還可選用普萘洛爾(心得安)、溴芐妥等口服;頻發者可用心律平0.5-1毫克/(千克·次)于3-5分鐘內靜脈注射,也可用利多卡因50毫克/次靜脈注射,后者尤其適用于心肌梗死患者。
11、 早搏(心血管內科)是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沖動引起 的心臟搏動,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12、根據早搏起源部位 的不同將其分為房性、室性和結性。
13、其中以室性早搏最 常見,其次是房性,結性較少見。
14、 早搏可見于正常人, 或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常見于冠心病、風濕性心臟 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等。
15、早搏亦可見于奎尼 丁、普魯卡因酰胺、洋地黃或銻劑中毒;血鉀過低;心 臟手術或心導管檢查時對心臟的機械刺激等。
16、 癥狀表現: 1.可無癥狀或有心悸。
17、 2.心臟聽診有心搏提前,其后有較長間歇期,可有絀脈。
18、 3.頻發室早呈二聯律者可發生暈厥。
19、 診斷依據: 1.可無癥狀或有心悸,心臟聽診可有心搏提前,其后較長間歇期。
20、 2.心電圖特征: (1)房性早搏:提前出現房性P波,形 態與竇性P波不同,P-R≥0.12秒,其后可有或 無QRS波,QRS波正常或因室內差異性傳導而呈寬 大畸形,代償間歇不完全性。
21、 (2)室性早搏:提前出現 畸形QRS波,時限一般≥0.12秒,QRS波前后 無相關的P波,代償間歇為完全性。
22、如早搏夾在2個竇 性搏動之間稱間位性早搏;同一導聯上出現2種或2種 以上形態的早搏,而配對間期固定者稱多形性室性早 搏,配對間期不等者稱多源性室性早搏。
23、(3)結性早搏: 提前出現的QRS波群,其前無相關的P波,或逆行P 波可出現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
24、P-R間期 <0.12秒,代償間歇完全性。
25、 治 療: 治療原則 1.對無癥狀偶發早搏者無須治療。
26、 2.對伴發于器質性心臟病的早搏,應對其原發病進行治療。
27、 3.對有癥狀頻發早搏者予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28、 4.對癥、支持治療。
29、 用藥原則 1.無癥狀偶發早搏無須治療。
30、 2.補充液體,電解質,維生素。
31、 預防常識: 各種早搏,均可見于正常人,無癥狀的孤立早搏無須藥物治療,患者應解除顧慮、去除誘因。
32、對伴發于器質性心臟病的早搏,應加強對原發病治療。
33、對頻發、多源室早,成對或連續出現的室早,或RonT上的室早,應首選利多卡因靜注,無效后再選用心律平等靜注。
34、早搏減少改用口服藥物維持。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