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材料一:
最近火熱的ChatGPT, 是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開發的一種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它能夠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并協助人類完成一系列任務。這款AI語言模型,讓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訂商業提案, 創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 檢查程序錯誤都變得易如反掌。ChatGPT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顛覆許多行業。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系副教授Chinmay Hegde認為,新聞、高等教育、圖形和軟件設計等行業的某些工作一這些工作有被 AI代替的風險。以新聞媒體為例,衛報早在2020年就讓ChatGPT軟件撰寫了一篇文章一結果喜憂參半。 “復制編輯當然是它非常擅長的事情。總結一下,使文章簡潔明了,這確實做得很好,”Hegde 說,“但一個主要缺點是該工具無法有效地進行事實核查。”在教育領域,《紐約郵報》則指出,教授和教師可能被人工智能課程取代。英國牛津互聯網研究所的學者Sandra Wachte擔心,如果學生們開始使用ChatGPT, 這不僅是“外包” 了他們的論文寫作,還會“外包” 他們的思維。AI面試、AI聊天、AI繪畫....隨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內容)作為工具在工作生活中高效應用,難道面試官、作家、設計師....就要失業了嗎?我們應當秉持怎樣的態度看待這種技術革新?——選自央廣網《火爆全網的ChatGPT 到底是個啥?》材料二:似乎在一夜之間,周圍不少朋友都在討論一款名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興創作詩歌,有人試圖用它設計小說大綱,還有程序員用它解決工作問題...根據多家媒體引述的調查結果,89%的美國大學生在用ChatGPT 寫作業——這個數據恐怕是言過其實了 ,但至少說明該程序在解答問題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對此,一些行業的從業者不乏“本領焦慮”。有人讓ChatGPT寫一篇時評,它洋洋灑灑寫了幾百字,用戶評價稱“雖然不算特別出彩,但也中規中矩”。有自媒體運營者試圖讓ChatGPT 分析某國產車品牌能否打敗國外競品,結果程序輸出了一篇有觀點和簡要論述的分析短文。對于一些大學課程的作業,ChatGPT 也能“應對自如”。它的出現讓人不得不承認: 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回答“客觀題”, 還可以有模有樣地回答一些“主觀題”了。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認定ChatGPT 是某些行業的“終結者”。 目前,機器對于各類問題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歸納。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學術概念“鏡像等離子規范場”提問,結果發現人工智能不懂裝懂地賣弄“學識”。 而在回答一些社會問題時, 盡管人工智能輸出了看似結構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驢唇不對馬嘴”,或者充滿了“正確的廢話”。人工智能看似“聰明”,實則只是無意識的表現。比如,比起創作一篇小說或寫一篇原創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為一個“詩人”,這是因為詩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過組合不同詞語實現模仿;還有人喜歡用人工智能作畫,敲幾個關鍵詞,就能輸出一幅基本功扎實的畫作,但實話說,這些畫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藝術工廠”的流水線式生產。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工智能對創造性工作來說一無是處。人工智能學者王詠剛就認為:“無論是AI 對話、AI寫文章還是AI作畫,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固有的非確定性、 發散性、天馬行空的特點,恰好可以成為激發人類靈感的好幫手。”人的靈感并非從天而降的,很多時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龐大數據庫,可以扮演“巨人” 角色,讓創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讓人從重復性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聚焦于真正的創造。一些大學課后作業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給大學老師提出的問題是:以后布置的作業是不是要更有新意?能用機器完成的作業,一定不是好作業。年度總結、月報、周報中的套話,可以輕松交給人工智能完成,這也說明一些占據員工大量時間精力的工作只是重復性消耗。換言之,未來檢驗一項工作是否真正有意義、有實效的標準,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人工智能輕易取代。有人認為,人工智能遲早能夠替代人類現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如果這一判斷最終成為現實,那恰恰說明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創新,而僅僅是材料的堆砌。隨著素材的積累,比ChatGPT更“聰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誕生。對此,人們與其焦慮“機器取代人工”,不如敞開胸懷, 歡迎技術進步給工作與生活帶來的改變。指揮機器的是人,人是機器本身,而要讓機器的“大腦”更好地服務于人,也離不開人的主觀感受與創新創造。人類騰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與觀念的創新,機器當好“秘書”,在科學與文化領域一定會取得更深遠的突破。——選自王鐘的《看似無所不能,ChatGPT會不會成為行業“終結者”》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 ChatGPT 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顛覆許多行業,新聞、高等教育、圖形和軟件設計等行業的工作有被AI代替的風險。B.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回答“客觀題”,還可以有模有樣地回答一些“主觀題”,可見它是有自主意識的。C.詩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過組合不同詞語實現模仿,所以人們更喜歡用人工智能來創造詩歌。D.人工智能對于各類問題的理解,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歸納,因而會“不懂裝懂”或者輸出一些錯誤答案。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 ChatGPT 這種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能與人類進行互動,并協助人類完成一系列任務,比如撰寫郵件、論文、腳本等。B.未來檢驗一項工作是否真正有意義、有實效的標準,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人工智能輕易取代,一些可取代的工作只是重復性消耗。C.人們與其焦慮“機器取代人工”,不如騰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技術與觀念的創新,讓機器的“大腦”更好地服務于人。D.創造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背后的龐大數據庫,激發靈感,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說明人工智能對創造性工作并非一無是處。3.下列活動中,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一項是()(3分)A.旅行愛好者思考、擬定假期旅游路線 B.小學教師教育學生應當如何與人溝通C.碩士研究生階段查文獻,寫文獻綜述 D.程序員在檢查問題程序中的代碼漏洞4.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4分)5.結合材料內容,談談你對以下現象的看法。(6分)“目前,已有學校或教育機構針對 ChatGPT 可能在教育中帶來的連鎖反應,給出了明確回應。國外已有多所公立學校宣布禁用ChatGPT, 多家科學 期刊也禁止將ChatGPT 列為論文" 合著者’。國內亦有多家期刊機構發布聲明,提出暫不接受任何大型語言模型工具(例如: ChatGPT)單 獨或聯合署名的文章,或建議對使用人工智能寫作工具的情況予以說明。【參考答案】1.D(A,以偏概全,文中是“新聞、高等教育、圖形和軟件設計等行業的某些工作”。B.肯否失當,“人工智能看似“聰明’,實則只是無意識的表現”,可見人工智能還沒有自主意識。C.無中生有,文中是“人工智能更容易成為一個“詩人’”,而沒有涉及到人們更喜歡用人工智能來創造詩歌。)2.C3.B4.行文脈絡: 首先,解釋了什么是火爆全網的 ChatGPT,并介紹其功能;接著,借 Chinmay Hegde的話引出“ChatGPT 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顛覆許多行業”; 然后,以 ChatGPT 在新聞媒體和教育中的應用為例,表明其在應用中存在的缺點;最后,提出了“我們應當秉持怎樣的態度看待這種技術革新”的思考。(評分標準: 一點1 分。)5.(1)我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合理利用 ChatGPT,不能過度依賴。(2)ChatGPT 作為學習中的輔助工具,它無法有效地進行事實核查,只是在整理和歸納素材,它看似“外包思維”,但實際上無意識無思想,并非真正“理解”。(3)科學合理利用 ChatGPT,可以激發人類靈感,聚焦真正的創造。(評分標準:一點2 分,三點滿分。)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