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今年七夕節,河南魯山縣一座“牛郎織女”雕塑揭幕。這座花費715萬元打造的雕塑很快引發網友熱議,有人吐槽其造型“太丑”,也有人質疑“700多萬都花在了哪”。(綜合央視網、魯山融媒微信公眾號等)
這些年,國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為此投入大量資源。這于我們所擁有的5000多年文明及其發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投入資源不等于亂上項目,處處堆雕像、造景觀,未必能夠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實事求是的保護觀念,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真誠熱愛,填進爐膛的可能就是一把虛火,一時紅火、熱鬧,最終卻只留下丑陋而昂貴的文化贗品,給公眾添堵不說,還可能成為時代的瘡疤,惡劣影響揮之難去。
公眾為何對許多造價不菲的傳統文化主題雕像或景觀,感到厭惡而警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難以接受這些辣眼睛的所謂“風景線”,對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象征,過分庸俗化粗鄙化的展現——這種有形無神的“塑像”,與其說是傳承與弘揚,不如說是扭曲和損害。
我們生活的當下,與“七夕”“乞巧”等傳統文化形成和普及的時代已相去甚遠。我們對七夕文化依然眷戀和喜愛,只因從精神上高度認同這一文化形式中所蘊含的,追求生活天然質樸和愛情堅貞純粹的價值觀。反之,以“傳統文化”或“文旅融合”張目,實則盤算中只有私利,那樣的文化項目,任誰都會聞到一股“掛羊頭賣狗肉”的俗不可耐的氣息。
講好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美好的故事,不能只靠堆砌文化元素和形象符號。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以恰如其分的時代語言表達和傳播,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也是在七夕節,筆者曾見到一個同樣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小場景:當天,河北博物院的非遺會客廳里,多位中國傳統紡織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受邀與觀眾互動,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陳愛國和高慶海夫婦,帶著老觀眾回憶家鄉的土布織造,領著小觀眾認識古老的紡織工具……兩三代人將他們的織布機、紡線機圍得密不透風,兩位老師從說文解字講到棉花來源,還拿出自己編寫的關于河北土布織造歷史的小冊子,與觀眾深入交流。這樣的展示與傳播,對傳承中國源遠流長的紡織文化及其審美基因更有意義,也更有文化上的價值與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被看見。但我們看見的,不該只有抽象的、呆板的塑像和景觀。讓傳統文化的美與魂“活”在人們身邊,形神兼備、悅目而怡神,才是真正的民生大工程。(劉采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