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算力產業大會暨首屆中國算力網大會在韶關舉行。會上,韶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鄒振宇表示,韶關市將主動面向數字經濟巨大藍海,實施專項優惠政策,全力培育大數據全產業鏈,爭取到2025年產值超800億元,到2030年產值超2000億元。
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曾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規劃建設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至此,“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韶關市也成為了“東數西算”的重要節點。
【資料圖】
近5年來,韶關市GDP年均增長4.3%,傳統產業正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具體來看,韶關發展大數據產業有哪些優勢?
鄒振宇表示,韶關年平均氣溫在18.8攝氏度到21.6攝氏度,全省最低;韶關市年發電裝機容量851萬千瓦,其中綠電占比51.4%,年發電量260億度,富余90億度,電源充足;韶關輸配電價全省最低,大工業電價每度比珠三角地區低0.1387元,比東西兩翼低0.05元。
對大數據產業來說,數據中心建好運營之后最大的成本就是電價,因為數據中心內需要布局大量空調進行制冷,數據的存儲、傳輸和運算也需要耗電。因此,韶關在電力資源上的優勢成為了其發展大數據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除此之外,韶關還有人才方面的優勢。鄒振宇表示,韶關擁有各類大中專職業院校18所,在校生達10萬人,每年可輸送畢業生3萬人,韶關學院、廣東松山學院等設立7個大數據技術專業,和華為、聯想共建了粵北大數據產業學院,技能人才充足。
那么,韶關對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有怎樣的規劃?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同意粵港澳大灣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復函》,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建立韶關集群、邊緣數據中心、西部國家節點三個層次的空間結構,可分別滿足大灣區乃至全國各類算力需求。
鄒振宇表示,為構建滿足大灣區乃至全國各類算力需求,韶關集群將建設低時延類(時延小于20ms)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3000架標準機架以上),到2025年新建50萬標準基架。
據介紹,韶關集群起步區位于韶關高新區,在湞江產業園、曲江開發區、莞韶城規劃6277畝作為建設用地,形成“三點共建,協同發展”的空間布局,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算力中心,助力數字經濟發展。
鄒振宇稱,打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標桿數據中心集群是韶關集群在“東數西算”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目標。
圍繞實現上述目標,韶關正加快數據中心的建設,推進數據中心項目一期工程明年全部投產。同時,韶關也在加快建成“市區1毫秒,大灣區3毫秒,省內10毫秒,樞紐節點之間和主要省會城市20毫秒”的高速算力實驗城。
鄒振宇表示,韶關也在加快智算中心布局,創建華南智算新引擎,支持落地數據中心,發展智能算力,新建一批智能計算數據中心,鼓勵算法開發企業入駐,引進設備制造企業,培育智能算力下游應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