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鏘鏘”的梆鼓聲在熱烈的掌聲與喝彩聲中激烈敲打;靛青、玄黑、火紅的一張張川劇臉譜隨著演員的抬手扭頭在臉上變換,下一刻,數團明亮跳動的火焰自口中噴出……8月2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大型融媒體互動活動“在中國大地上邊走邊跳”在安居區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熱熱鬧鬧地進行著。此次活動不僅引爆了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的人氣,也向全國宣傳推廣了遂寧的本土民俗文化。
17支舞隊
舞裙翻飛傳承川中非遺文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咚咚鼓點雄壯威武,窈窕步伐旋轉跳躍,一曲《舍得氣度》舞畢,圍觀群眾不停發出喝彩聲。“我們昨天在上海表演,今天就坐飛機趕過來了,就是想為大家獻上這場原汁原味的表演。”沱牌舍得文旅藝術總監、節目編導范志強說,他對本次演出效果很滿意。據他介紹,本次節目以紅色古風為基調“量身定制”,展示川中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及沱牌舍得深厚的酒文化底蘊。
“通過選用特定樂器,營造令人震撼的現場氛圍。”范志強表示,希望借助本場節目,讓其間浸潤的遂寧文化感染到全國觀眾。
接下來引起關注的是漢間民族舞“打蓮簫”。由表演者手拿一根三尺長并裝有銅錢的竹棍,用兩端均勻而有節奏地敲打腳、腿、手、肩、臂等部位,玲玲作響,節奏歡快動聽,24名隊員身著翠藍長裙,手執粉色蓮簫,望去如朵朵芙蕖,令人賞心悅目。
這支隊伍是射洪市大禹鎮蓮簫隊,隊長陳蘭芳告訴記者,為了這支舞,她們排練了三個多月,但能將這項頗具特色的川中文化遺產展示給大家,他們心滿意足,“我打了23年蓮簫,為了這次節目,我們每天要打3個小時。”
據了解,陳蘭芳聯合射洪市大禹鎮蓮簫傳承人周書琴還對蓮簫舞作了改編。原版是打14下,她們結合舞蹈節奏,將其改進得更靈活多變,通過不同的舞蹈造型,演繹不同的圖案和寓意。
當天,共有17支舞隊帶來精彩表演。
鄉村廣場
“落地成臺”讓村民樂享文化盛宴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每當一曲舞畢,場下觀眾無不拍手稱快、贊不絕口。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很開心。”觀眾席上,76歲的村民稅玉均喜笑顏開。他告訴記者,此次被選為《在中國大地上邊走邊跳》節目的觀眾,非常開心。“整個村就選了40多個人,活了70多年,還有這樣一次特殊的經歷,很滿足。”
活動現場,安居區常理鎮海龍村黨總支書記兼主任熊建跑東跑西,尤為忙碌。“《在中國大地上邊走邊跳》節目能選在我們村,真的太安逸了,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熊建說,節目不僅增加了園區的人氣,還提升了園區的知名度,讓海龍凱歌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現場還有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園區游玩觀看節目。“我在全景遂寧客戶端上面看到《在中國大地上邊走邊跳》節目要來,就帶家人來湊湊熱鬧。”游客黃波告訴記者,他是第一次現場觀看這樣的節目,感覺和看電視大不一樣,身臨其境更具有帶動性,“整個園區氛圍感十足,設置了很多能夠全方位展示遂寧風土人情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的環節,感覺很不錯。”
鄉村廣場“落地成臺”,展現了普通百姓在中華大地上舞出的人生風采,繪就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幸福圖景。活動現場還設置有廣播站、農貿集市、非遺展示等,全方位展示了遂寧風土人情、民生民貌,舞蹈專家還與文藝愛好者以及當地村民進行交流互動。
“通過節目的開展,有力展示了地方文化,對宣傳群眾文化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安居區文化藝術發展中心主任袁超表示,展演的隊伍及作品充分體現了廣場舞根植于群眾沃土的特點,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能幸福地跳起來、開心地舞起來、健康地動起來。
精彩回放
直播回顧︱在中國大地上邊走邊跳——四川遂寧站
(全媒體記者 范晶 劉一葦/文 吳奉家/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