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去街邊的花店,挑一束黃白相間的菊花,放在墓前,或供奉在骨灰堂格內,靜靜地悼念;在手機里,挑幾首親人生前最喜愛的歌曲,去墓前,或到骨灰堂,輕輕地播放追思。選擇一個祭祀網站,深沉婉轉的音樂配以莊嚴肅穆的背景,在祭奉的供品間道一聲“我想您了”……
時下,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與普及,讓我們追思故人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以往親人、朋友們離世我們只是通過記憶與照片來懷念他們,而在當下,除了墓前的追祭,網上祭奠更是成為了超越傳統且廣受推薦的新型追思方式。
小楊是一位在校大學生,自2020年以來,他曾多次參加網上祭掃,為那些“遠方的人”默哀。“2020年初因為新冠肺炎爆發,我在武漢的那些朋友,每天都在擔驚受怕,我很傷心,聽說有一個網絡疫情紀念堂,我就加入了進來。”小楊回憶道。
從那天起,小楊就開始參加很多網上的祭奠活動,比如在“思念堂”網上祭祀平臺里,為犧牲的白衣天使們獻一束鮮花,點一根蠟燭,表達緬懷崇敬之情。還可以為自己已逝的親人創建一座免費的紀念堂,“在這里,既可以上傳親人的簡介、生前照片也可以選擇各種祭祀供品進行祭奠懷念,十分的方便快捷”。
小楊認為,雖然與逝者已經不在同一時空,但網絡祭奠可以有效地傳達情感,讓大部分人產生共鳴。且網絡祭奠的形式多種多樣,費用低廉,這也是他這些年堅持網絡祭奠的主要原因。他想用這種方式,給更多人人帶來溫暖和希望。
當然,除了專門的網絡祭祀平臺,在微博和豆瓣上,也有許多網絡祭奠的小組,專供網友投稿發帖懷念已逝的親友。
今年40多歲的林女士總是在無數個深夜點開豆瓣有關“網絡祭祀”的小組頁面,祭奠已逝的父親。林女士悲慟地回憶,由于當時身在國外,無法第一時間趕回國內送父親一程成了她心中的遺憾。后來,林女士將對父親的悼念寫成帖子在小組中投出,此后一年持續記錄與更新。
死亡是沉重的,但小楊、林女士以及千千萬萬同林女士一樣遭遇的人們,她們選擇了通過網絡直面這份沉重,我們也堅定的相信,這份無形的思念,并不會因為悼念形式的不同而增一分或減一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