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李春煒?
實習生?盧佳圳
(資料圖)
近日,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政府公示了《廣州市海珠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草案,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據了解,海珠區將以建設有活力有魅力有競爭力的“數字生態城”為目標愿景,重點打造數字經濟示范區、產城融合引領區、城央生態宜居區、文商旅融合樣板區。
建設有活力有魅力有競爭力“數字生態城”
海珠區地處廣州市中部,古稱“江南洲”,是四面環水的“活力之島”。《規劃》指出,海珠區以建設有活力有魅力有競爭力的“數字生態城”為目標愿景,重點打造數字經濟示范區、產城融合引領區、城央生態宜居區、文商旅融合樣板區,奮力建設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
從時間軸上看,2025年,海珠區將建設新時代的創新海珠、智慧海珠、生態海珠、文化海珠、品質海珠;2035年,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競爭力的“數字生態城”;2050年,建成有經典魅力、時代活力和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心城區典范。
根據《規劃》,海珠區打造全域高質量發展的美麗國土空間,將加強區域協同,增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空間鏈接、推進與廣州都市圈的融合互動、參與廣州活力創新走廊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此外,海珠區將構建“一環一心、多廊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構筑“一軸引領、兩環帶動、三區支撐”的城市空間格局。
據悉,海珠區將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將自然保護地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8.69平方千米;規定海珠區無永久基本農田;促進城鎮空間集約高效、緊湊布局,劃定城鎮開發邊界69.97平方千米。
到2035年,構建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體系
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數字創新城區,海珠區以“雙輪驅動”破題發展,挖掘傳統優勢產業新模式,拓展產業價值鏈;強化新興產業平臺化建設,培育發展新動能。
《規劃》劃設六大產業重點發展區,厘清海珠產業空間布局。其中,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聚焦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依托總部企業打造世界一流的數字經濟示范區。其余產業空間分別為廣州塔數字文旅區、環中大科技創新區、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石溪至瀝滘新興產業集聚區、環海珠濕地價值圈。
構建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體系,交通出行效率進一步提高。《規劃》指出,到2035年,海珠區對外交通出行實現“3060”目標,即海珠區至航空、鐵路樞紐30分鐘直達,至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聯系時間不超過60分鐘。內部交通出行實現“7080”目標,即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不低于70%,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80%,整體綠色交通出行比例不低于80%。
如何讓“從海珠出發”更快、更便捷?
《規劃》主要從三方面布局交通系統。客運樞紐方面,積極推進琶洲樞紐和瀝滘樞紐兩大客運樞紐建設,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鏈接能力。軌道交通方面,構建“城際鐵路線+城市軌道快線A+城市軌道快線B+城市軌道普線”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在道路交通方面,規劃形成“七橫十縱一環”路網結構,打通交通瓶頸,提升路網密度,提高對外聯系效率。
綠美人文城區,塑造“最海珠”文化路徑
根據《規劃》,海珠區將從兩部分打造海珠特色的藍綠空間體系。
首先是構建“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的四級城市公園體系,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其次是建設碧道網絡,結合慢行道貫通,打造“大環島(海珠環島徑)+小環島(歷史人文環、現代都市環、濕地生態環)”的碧道網絡。
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搭建保護體系,落實保護傳承。設計了海珠區“紅色之旅”革命文化路徑、“絲路遺風”歷史文化路徑、“工業長河”工業文化路徑三條歷史文化路徑,塑造“最海珠”的文化路徑。
據了解,為廣泛聽取公眾意見,《規劃》草案于6月22日至7月21日公示,并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政府官網
責編 | 馬思泳
校對 | 劉博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