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在培養孩子的“反脆弱”體質

    2023-08-29 22:50:09 來源:搜狐母嬰

    面對挫折,有的孩子放棄,有的孩子卻敢于迎難而上。

    一個走得遠、走得穩的孩子,一定擁有“反脆弱”的體質。


    (相關資料圖)

    ——虎媽

    無意中看到了一段視頻,讓我回味了好幾天。

    一個僅有4、5歲大的小女孩對著鏡子練習演講:

    “人們不需要喜歡你,不需要愛你,他們甚至不需要尊重你。

    但是當你照鏡子時,你要愛你看到的一切。

    感謝那些批評我的人,謝謝你們。”

    看著小女孩渾身散發的自信、驕傲以及雄視一切的氣勢,我的內心被深深觸動了。

    正如網友所評論的那樣:

    “不索取別人的喜歡,不索取別人的尊重,甚至還要感謝那些批評自己的人,擁有這樣的心態,就沒有人能阻擋這個孩子的茁壯成長。”

    深表贊同。

    一個內心有力量,有彈性,有光的孩子,將來無論經歷什么,都不會被輕易打敗。

    記得《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也曾說過:

    “萬事萬物對外呈現三種狀態:脆弱態、強韌態,反脆弱態。”

    比如:

    一個水晶球掉在地上很容易摔碎,那么它是脆弱的;

    一個鐵球掉在地上完好無損,它是強韌的;

    但是一個雪球扔在地上,它反而會越滾越大,它就是反脆弱的。

    所以,一個真正優秀、強大的孩子,不是他的起點有多高,而是看他是否擁有“反脆弱”體質。

    “脆弱”體質與“反脆弱”體質的孩子

    差別有多大?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過:

    “人類可以憑借改變內在的心態來改變他們外在的生活。”

    也就是說:

    壓垮孩子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孩子對它的看法。

    孩子面對糟糕狀況時的心態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

    一名成都男孩因為名字里帶“坤”,經常被同學調侃“雞哥”而抑郁自殘,甚至厭學。

    與之相反。

    一名16歲女孩因為眾籌50萬登珠峰,不斷地被網友網暴“你怎么不死”。

    女孩并沒有因此而大受傷害,反而平和且清醒對記者說道:

    “我已經16歲了,也是應該承擔責任的年紀。

    眾籌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理應承擔后來的事情。

    如果聽著世界的聲音去活,那每個人可能都活不下去。”

    同樣面對網暴,成都男孩抑郁成傷,16歲女孩卻用云淡風輕的理智和坦蕩給那些網暴她的人一個漂亮的反擊。

    記得表弟初二那年,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兩根手指。

    自此之后,表弟就變得敏感暴躁,他不敢去上學,不敢跟人接觸,動不動朝著家人大發脾氣。

    可是跟他一樣身有殘疾的西藏女孩熊婉晴卻大不相同。

    熊婉晴天生左手缺失,卻從不避諱也不自卑。

    她像每一個普通的孩子一樣生活,甚至還會做家務、包餃子、縫襪子、照顧妹妹……

    有天真的小妹妹問她:

    “姐姐,你的手怎么了?”

    她大方坦然地回答說:

    “這是天生的。”

    遇到別人的異樣眼光和惡意嘲諷,她會在心里開解自己:

    “我們管不住別人的嘴,我們可以強大自己的心。

    大家會做的我也會,大家不會的我還會。”

    王朔曾對自己的女兒說過:“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事實確實如此。

    一個內心強大,擁有“反脆弱”體質的孩子會坦然接受生活里的一切不如意,他們不會自暴自棄,不會限制自我,不會讓自己的生活被陰影籠罩,更不會走入極端。

    他們身上的樂觀和從容,自信和勇敢會幫助他們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能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如何培養孩子的“反脆弱”體質

    英國一位心理學家通過長期實驗發現:

    “每個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彈性潛能,并且可以通過后天去習得和提升。”

    也就是說:

    孩子能否擁有“反脆弱”體質,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1. 把成長型思維刻進孩子的骨子里

    很多國外的幼兒園和小學都掛著這樣兩幅圖。

    一幅圖上畫著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總是這樣看待問題:

    我總是能比現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難,我能堅持。

    我能從錯誤中學習。

    我能去學任何我想學的東西。

    別人的成功能給我帶來啟發。

    我喜歡挑戰。

    一幅圖上畫著一個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他們面對問題是這樣的:

    我不想讓人覺得我是個失敗者。

    我要么擅長一件事,要么就不會。

    遇到苦難,我會選擇放棄。

    我不喜歡聽批評。

    我不喜歡挑戰現有的能力界限。

    失敗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別人的成功會讓我感到威脅。

    兩廂對比之下,我們會發現: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樂觀、努力、能堅持。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消極,固步自封,不相信努力和堅持的意義。

    有句話說:“心態決定命運。”

    每個孩子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采取的行動不同,獲得的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思維導圖之父尼伯贊上大二的時候,學習阻力很大。

    他想要找到如何高效利用大腦的方法,翻遍了圖書館也沒有找到。

    他很沮喪,但他轉念一想:

    既然沒有書介紹如何使用大腦,那這個領域就有研究潛力。

    于是他開始學習各種跟大腦有關的知識,終于找到了突破性解決方法——模擬大腦的發散結構,繪制思維導圖。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成長型思維刻進孩子的骨子里。

    因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才能像尼伯贊一樣永遠不會被困難嚇倒,永遠敢于迎接新的挑戰,化危機為轉機。

    2.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的鞋帶開了,父母趕緊蹲下幫孩子系上。

    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了沖突,父母不問緣由,直接干涉調解。

    孩子想要刷碗,父母擔心孩子洗不干凈,或者把碗摔了,趕緊攔下。

    父母總是喜歡替孩子解決問題,掃清障礙。

    殊不知,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顯示:

    “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于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

    父母的包辦和保護,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和能力。

    一位賣菠蘿的媽媽沒有上過學,不知道該怎么教好自己的女兒。

    她唯一為女兒做的就是讓女兒從生活中學習。

    女兒不會切菠蘿,她就演示給女兒看,讓女兒試著自己切。

    女兒想吃冰淇淋,她沒有錢買,就幫女兒制作了一個菠蘿冰淇淋。

    女兒沒有把菠蘿冰淇淋賣出去,她就讓女兒去菜市場學習如何賣菠蘿。

    女兒通過觀察和學習,學會了制作海報,學會了叫賣,并成功地把菠蘿冰淇淋賣了出去。

    女兒開心且滿足地笑著。

    媽媽也欣慰地看著女兒從經驗中學會了獨立解決問題。

    兒童心理學家舒爾博士在他的研究中發現:

    “那些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孩子,當事情不如愿時,更不容易發脾氣,更快地主動思考找到解決辦法,并且也更關心他人,更愿意分享,更遵守規則,也更能夠交到朋友。”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

    如果我們總是替孩子解決問題,孩子永遠會有層出不窮需要解決的問題。

    只有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孩子才能打消自己的依賴心理,學會獨立,強大自己的內心世界。

    3. 常帶孩子去爬山,去徒步、參加競技比賽

    比爾蓋茨曾對自己的女兒說過一句話:

    “不論遇到先天的缺陷還是后天的挫折,都不要憐惜自己,而要咬緊牙關挺住,像獅子一樣勇猛向前。”

    遺憾的是:舒適的環境和愉悅的生活,很難讓我們的孩子長出堅強的意志。

    如果我們想要磨練孩子的意志,不如多帶孩子去爬山,徒步,多參加一些競技比賽,讓孩子在吃苦和挑戰中感受苦痛,學會如何克服恐懼,如何堅持,如何拼搏,如何體面地輸和贏。

    80后爸爸張偉曾帶著12歲的兒子圖圖耗時50天徒步1700公里的川藏線。

    兒子在自己的日記中自豪地寫道:

    “從海拔4200米到600米,雪山、草地、雨林、瀑布、溪流、藍天、白云、只有勇者能享受這一切。”

    NBA球員詹金斯曾在采訪中說過:

    “我們必須學會從比賽中變得更好,逆境會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楊霞老師在《不搶跑也能超越》里說道:

    “孩子不想做作業,讓他去爬山。

    孩子遇到挫折了,讓他去爬山。

    爬山不僅能夠讓腦力得到休息,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還能調節孩子的情緒。

    最重要的,爬山可以給孩子一個可視化的目標,待爬到山頂后,那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讓孩子收獲的成就感、目標感,對自我肯定的價值觀是無可替代的。”

    一次磨練勝過10000次說教。

    只有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踏踏實實地突破,孩子才能不斷強大內心,擁有戰勝一切的信心和勇氣。

    4. 父母要正確定義成功和失敗

    賀嶺峰老師曾做了一件讓我特別佩服的事。

    有一次,他的女兒數學考了59分,需要家長簽字。

    女兒不敢把成績拿給媽媽看,就用手捂著成績,讓賀嶺峰老師簽字。

    賀嶺峰老師一眼就看穿了女兒的心思,但他沒有強迫女兒把手拿開,而是溫柔地跟女兒商量:

    “這樣吧,不管你的分數有多難看,爸爸保證不說你。”

    女兒把手拿開后,賀嶺峰老師一看59分,深吸一口氣后,平靜地問女兒:

    “成績最好的同學考了多少分?”

    “100分。”

    “有多少個100分?”

    “好多個”。

    聽完女兒的話,賀嶺峰老師沒有責問女兒,“為什么你只考這么點分”,也沒有罵女兒“不爭氣”,而是溫和地給女兒做客觀的分析:

    “考試分為選拔測驗和診斷測驗。

    中高考是選拔性測驗,平時的考試都是診斷性測驗。

    那些考100分的同學根本沒有必要參加診斷性測驗,因為他們沒有診斷出任何問題。

    你就不一樣了,你診斷出了41分的問題,你把這41分的問題找到,你就是這次考試最大的受益者。”

    賀嶺峰老師的話讓我受益匪淺。

    其實,父母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就是孩子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

    父母一味地逼孩子成功,把成績看的比努力重要,把成功看得比成長重要,孩子就會害怕失敗,害怕挑戰。

    但如果父母先接受孩子的失敗,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失敗,引導孩子把失敗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孩子才能在失敗后擁有站起來的勇氣和成功的動力。

    稻盛和夫曾經說過: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

    關鍵在于,當遭遇前所未見、如同絕壁一般的巨大障礙時,在那一瞬間,能不能對自己說‘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

    孩子的成長難免會有一些曲折和崎嶇險阻。

    如何面對這些曲折,決定了孩子未來人生的成敗。

    趁早培養孩子的“反脆弱”體質,讓孩子學會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樂觀的面對未來,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 | 夏天 )

    來源:澎湃新聞·男孩派

    關鍵詞: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素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国产亚洲福利一区二区免费看|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亚洲日韩人妻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 亚洲精品在线不卡|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AV无码专区|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人成人网站18禁|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一区 |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4SE|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圣光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