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和雄性在親代撫育中分工不同。在單親撫育盛行的動物界,雌性往往獨自承擔著養育后代的工作,也就是所謂的“雌性撫育”。
昆蟲中已經出現原始的雌性撫育行為。比如雌在生育前,會先在沙地上打個洞,然后捕捉一只昆蟲,將其麻醉后帶回洞里。接著,它會在獵物體內產下一粒蟲卵,再用小石子把洞口封住,安全而隱秘。幼蟲孵化后就以獵物為食,不但營養全面,而且不易腐爛,因為獵物在此期間并沒有完全死去,自帶保鮮機制。幼蟲不會見到它的母親,但母親早在它出生前已經打點好一切——在食物耗盡之前,幼蟲就會發育成熟,鉆出洞來,開始新生活。
沙蜂之所以出現一定程度的雌性撫育行為,是因為它們調整了生育策略,從“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過渡——每次只產一枚卵,無論如何談不上多,雌性完全有能力護其周全。
(資料圖)
大量產卵的昆蟲,要么直接放棄親代撫育——如蝗蟲,后代太多,根本照顧不過來,要么就得另想他法。其中,“社會化養育”是個不錯的選擇。螞蟻、蜜蜂是社會性昆蟲的代表——在蟻穴/蜂巢里,雄性都已淪為生產精子的自動化工具,雌性才是整個群體的中樞,它們通過激素驅動職蟲照顧后代,專業化程度極高,有力保障了后代存活率。所以,社會化昆蟲可以看作是特殊形式的雌性撫育動物。
多數魚類不提供親代撫育,但如果產卵數量下降,也可能出現撫育行為,其中一些雌性撫育堪稱激進。比如雌性羅非魚采用“口孵”后代的方式。雌魚排出魚卵后,便將它們含在嘴里,小心呵護。雄魚利用雌魚這一特點,進化出一種奇特的欺騙行為——它們的尾巴上會長出貌似魚卵的斑點,魚尾在水中搖曳,雌魚會以為是自己不小心掉了魚卵。為了追回魚卵,雌魚會緊跟在雄魚身后,使勁想把斑點吸入嘴里,這時雄魚就會趁機將自己精子射入雌魚口中,使魚卵受精。通過這種不光彩的舉動,雄魚會留下許多后代,堪稱不勞而獲的典范。而雌魚則會將受精卵一直含在嘴里,直到孵化。“口孵”對雌魚的耗損很大,因為它幾乎無法進食,饑餓、缺氧、能耗增加、免疫功能下降都是常態。
而最令人心碎的當屬雌性大馬哈魚的親代撫育行為。
大馬哈魚原是淡水魚,隨著水流才進入到海洋生活。受到生活史的影響,即將產卵的雌性大馬哈魚需要再次洄游到淡水河上游,在那里尋找合適的產卵地點——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有些甚至長達數千公里,逆流回溯對體力消耗自不必說,途中還不時遭遇棕熊等動物的截殺。
成功到達淡水河上游的雌魚會挑一片河床,用魚鰭拍出一個淺坑,然后將魚卵產在坑里。接著,它會吸引附近的雄魚前來“參觀”。后者通常會一擁而上,都想趁亂朝坑里射精,而并不會安靜地等待雌魚的挑選。這時,雌魚只能嚴格監控,將看不上的雄魚趕走。
受精完成后,雄魚便離開找新的機會去了,雌魚則會留下來,用小石子輕輕蓋住魚卵,獨自守護在一旁,以防別的動物偷吃魚卵。寸步不離的雌魚無法覓食,營養得不到補充,最終死在淺坑邊上,巨大的身體往往飼喂了前來狩獵的捕食者,對魚卵自然也是一種保護。雌性大馬哈魚一生只產一次卵。
少量爬行動物也有雌性撫育行為。比如雌性鱷魚產卵前會搭建巢穴,各種類型的都有,有的在水邊,有的在草叢里,還有的在沙地洞穴里。產卵以后,雌鱷會守在巢穴附近等待孵化。和海龜不同,小鱷魚無法自己破殼而出,在把卵殼撐開一條縫后,它們會用叫聲把媽媽喊來幫忙。這時,雌鱷就會把巢穴上的覆蓋物清理掉,撕開卵殼,將小鱷魚一個個帶到水邊的棲息地,并繼續守護它們。直到幾周以后,小鱷魚基本可以自由覓食時,撫育工作才告結束。
相對而言,鳥類的雌性撫育行為更為細致。早成鳥幾乎是雌性撫育后代。比如母雞,產卵后先要面對長達21天的孵化工作,期間并沒有公雞來輪崗,餓了要自己外出覓食,回來繼續工作,直到小雞破殼而出;這還沒完,接下來還要獨自帶著子女覓食,同時擔負安保工作——帶小雞的母雞出了名的不好惹,永遠一副生人勿近的表情,必要的時候還會跟狗硬剛。
盡管昆蟲、魚類、鳥類和爬行動物都有雌性撫育的案例,但真正雌性撫育發揚光大的,是哺乳動物——90%以上的哺乳動物是由母親獨自帶大的。這倒不是說雌性哺乳動物更愛孩子,而是說它們在與雄性的逃逸競賽中全面潰敗,而不得不留下來照顧孩子。
之所以潰敗,則是出于體內受精的“副作用”。一方面,雄性無法親眼見證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父權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它們不能確保雌性生下來的就是自己的后代,所以對后續的撫育工作興趣不足。另一方面,受精卵在雌性體內發育,既讓雌性逃無可逃,也為雄性創造了一走了之的時間窗口。自然界到處都游蕩著逃避撫育責任的游手好閑的雄性。
所以,雌性哺乳動物在后代出生后有兩個選擇:要么在沒有雄性幫助的情況下,獨自將后代撫養長大;要么將后代拋棄。顯然,多數雌性選擇前者。值得一提的是,它們不是顧影自憐,坐等雄性拋棄自己,而是主動拋棄雄性,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確保對后代的投資不會打水漂。這就是雌性哺乳動物獨自撫育后代的理論基礎,從常綠森林里的母老虎到北極冰原上的雌北極熊,無不如此。
但麻煩并沒有結束。
哺乳動物顧名思義,最突出的親代撫育行為就是哺乳。撫育后代,首先要保證食物供應。在沒有雄性幫助的情況下,雌性哺乳動物不得不動用自己的身體資源,將體內大量的營養轉化成乳汁,以便隨時為后代提供所需的優質養分。這大大加重了它們的生育代價。
雌性撫育的一個自然結果,是多夫多妻的婚配制度。獨自撫育后代的雌性,既然不需要雄性的幫助,當然也不必在意雄性的感受,它們根本不會考慮所謂的“父權”,只要雄性足夠強壯,就可以成為孩子的父親。而“母權”永遠確定無疑。
雄性撫育的比例相對較低,但也不是沒有。不同動物的生活環境不同,面臨的博弈困境也不同,有時候雄性也會被雌性拿捏得死死的,不得不獨自承擔撫育后代的重任。
那么哪些雄性動物會獨自照顧后代呢?我們下次接著聊。
-----
史鈞,生物學博士,專注于進化論領域的科普寫作,已出版多部科普作品,其中《其實你不懂進化論》獲得第十六屆文津獎,并入圍2020年中國好書。生命的進化是符合邏輯的過程,底層邏輯就是自然選擇,在此基礎之上,又衍生出了許多其他邏輯,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本專欄將對這一理論體系進行深度梳理,詳細介紹其中的各種邏輯關系,討論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