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本市在下凹式立交橋設置了積水警戒線,為司機涉水行車提供參考。然而,記者連日走訪豐臺、海淀、朝陽等城區下凹式立交橋發現,由于警戒線普遍“藏身”橋下深處,司機很難在“鉆”進橋區之前,提前了解到橋下積水深度。同時,警戒線設置標準不一,提示信息不全,也沒有很好地起到警示作用。不少司機壓根兒注意不到警戒線的存在。
橋下積水警戒線“深藏不露”
(相關資料圖)
大雨過后,一座下凹立交橋前,小汽車排起長隊,面對積水猶豫不前。打頭司機冒險試水,成功通過,后車這才緊隨其后涉水通過。網上的這則視頻引起一些網友反思: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司機科學判斷水深?
記者走訪發現,本市很多下凹式立交橋都已設置了警戒線,但它們卻大多“深藏不露”,過于“低調”。
下午3點半,陽光正好,豐臺馬家堡東路鐵道橋橋洞,從遠處看卻漆黑一片。記者在“鉆”進這處下凹橋前,根本看不到積水警戒線的蹤影。等到走進橋洞陰影中,才在橋側壁發現一塊瘦長的藍牌子,上面畫著白色刻度線。藍色牌子旁,還有一條更矮的紅黃水位尺,上面的20厘米、27厘米已有些模糊。
“真等開到橋下這個位置,看到水深,也已經晚了,應該在進入橋洞前,就有水位提示。”家住附近的楊先生建議。
在陶然橋北輔路橋下,警戒線“藏”得更深,走到橋下中間位置才能看見。藍底、白線的水位尺旁,紅色的“警戒”倆字已經殘缺不全。
在永定門外大街一處下凹橋出口處,橋身側面連寫了兩組紅色的“警戒線”,字下面是一條長橫線,但無論是字、還是線,都已經掉色、模糊不清,周圍還有土黃色的污漬。走路都看不清,更別說行駛中的司機是否能看到了。
設置標準不一,信息表達不足
除了看不見、看不清、看見“晚半拍”,橋下警戒線還存在標準不一、信息表達不足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城區許多下凹橋都豎立了藍白水位尺,但刻度、單位并不一致。馬家堡東路鐵道橋的水位尺,只標注了0.5、1.0、1.5、2.0四個刻度,每個數字之間4條白橫線;陶然橋北輔路橋的水位尺,從下至上是1至14,每個數字間一條白橫線。“這些數字單位是什么?達到多少就不能涉水通過了?”采訪中,多位車主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不同樣式的水位尺還互相“掐架”。馬家堡東路鐵道橋下,藍白、紅黃兩個水位尺緊挨著,但紅黃水位尺顯示“100cm”的位置,對應藍白水位尺卻不是1.0,而是大概1.2的位置。
記者自東向西進入陶然橋北輔路橋前,可以在橋洞外右墻看到一條藍色豎線,旁邊寫著“涉水線”3個藍色大字。這也是記者探訪十余座橋區中,唯一在進橋洞前能看到的涉水線,但這條既無刻度、也無說明的涉水線怎么看,也讓司機摸不著頭腦。
在朝陽來廣營西橋下,一處豎著的彩色水位尺倒是比較亮眼,從低到高用了藍、白、黃、紅依次漸變,代表水位深淺,上方“汛期提示”牌還寫道“行經此路段行人車輛注意在遇積水時確認積水深度后,安全通過”,然而由于刻度線及數字太小,駕車經過根本無法看清。
警戒線誰劃、誰管理說不清
“大白天都看不清,更別說視線不好的下雨天了。”車主雷先生說。記者采訪的多位車主都表示,沒有特別關注過警戒線、水位尺的存在,更不知道具體的指示含義。
那么,警戒線誰來劃、誰管理?可否進一步優化?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撥打了多個城市管理部門熱線及橋下防汛責任公示牌上的電話。然而,排水、交通、城管委等多個部門工作人員均告訴記者,警戒線并非他們負責施劃,但會向防汛部門反映警戒線不夠清晰、有待優化的訴求。
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很多部門、屬地都在應急情況下,臨時設置過橋下積水警戒線,但全市并沒有明確的設置規范。而且,汛期大暴雨來臨時,下凹橋區都會有人值守,積水達27厘米就會封路。警戒線,也是為管理部門決策判斷服務的。
“有時雨來得很急、很大,靠人管還是存在滯后性。”一位多年從事行車安全管理的公交職工告訴記者,他曾在多個橋區遇到過涉水車“趴窩”的情況。有時,在積水路段,公交職工只能走進水里,用身體測量水深,這個“笨辦法”也是為了確保安全的無奈之舉。“如果能在進入下凹橋前,或者在易積水路段旁,設置明確的參照物,大家心里就有底了。”這位公交職工說。
積水警戒線應該“亮”出來
讓積水警戒線“亮”出來,真正起到警示作用,是否有切實可行的好辦法?
早在2018年,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就發布過《下凹式立交橋積水如何消除?應當如何提醒駕駛人?》的文章。文中,研究人員建議,設置簡單、便捷、醒目、明確的提示標識,達到提醒駕駛人注意、警覺的效果。
具體來講,實施步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路面標線提示:在距離下凹路面最低點水平面20厘米處、25厘米處、30厘米處、50厘米處,分別劃設單白實線(提示線)、單黃實線(警示線)、單紅實線(警戒線)、雙紅實線(危險線);二是立面標志提示,可在面對來車的橋區墻上,在不同積水線位置,設置對應水位的警告標志牌,上面明確標出“積水深XX厘米”。
近年來,安徽、陜西、江蘇、內蒙古等省區部分城市已經試用類似方法,將積水警戒線從橋下“搬”到了更醒目的位置。今年6月,包頭市在13處下穿橋涵易積水點路面,施劃黃色的積水警戒線,司機在進入橋洞前,就能在對應位置看到路面“橋下積水1米”“橋下積水0.3米”的提示。
記者手記
“亮”出警戒線,提升城市韌性
積水警戒線的劃定,初衷是為市民涉水行車提供參考,方便相關部門應急搶險。但藏在橋洞里、標準不一、讓人看不懂的警戒線,顯然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如果警戒線“亮”出來、夠亮眼,在暴雨等極端天氣下,不僅可以為車主減少車輛泡水后的財產損失,還有可能避免險情發生。
警戒線位置能否更顯著些?是否可以設置統一標準、規范管理?能否通過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方式,讓車主快速讀懂積水警戒線?小小警戒線背后,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大文章。
暴雨突降的天氣下,積水警示早一步、主動些,市民生命財產安全就更有保障,城市防災減災的韌性就能進一步提升。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宏陽 實習記者 張悅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