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 馮博
【資料圖】
近日,由武漢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著名評論家於可訓創作的中篇小說集《魚廬記》,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近年來,於可訓教授在小說創作方面頗為活躍。看著他一部部的短篇、中篇陸續面世,你就知道,他真的在認真寫小說。
於可訓教授
據介紹,本次的新書中收錄了三篇小說:《魚廬記》《三十功名》《護工老陳》。時間跨度從辛亥年至當下,寫盡鄂地煙火紅塵故事,想象瑰麗而奇譎,情感克制而溫暖。
這是一本關于湖北的故事集,描摹水鄉風俗、勾勒故土人物。鄂東鄉野的風土人情畫卷,在作者頗具中國古典小說氣質的文筆描述下徐徐展開。
新書書封
據於可訓所說,《魚廬記》不是為人立傳,而是為魚廬立傳。“我的家鄉是湖區,從前家家都挖了魚廬,形如一口水塘。魚廬就像各家各戶的水產倉庫,平時食用,逢年過節要用的水產品,大多出自魚廬。魚廬也像人一樣,經歷著時代變遷。”他還表示,自己只想做一個說故事的人,“我只挑那些故事性強的人和事,或者說是帶有傳奇性的人和事,說給讀者聽。因為這些人事,都掛在歷史的屏風上,所以看上去也像一部展開的歷史。我喜歡唐人傳奇《虬髯客傳》的寫法,李靖、紅拂、虬髯客的故事,從這些非情節化的寫法中,你看不到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但卻不能不承認,這些人物個性突出,特色鮮明,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在新書《魚廬記》里,還有反映1977年高考恢復后第一代考生命運的《三十功名》。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於可訓以自己30歲參加高考的經歷為藍本,描寫了當時不同考生的境遇。於可訓在創作談中寫道:“作品寫的都是真事。年輕的讀者可以當小說看,我的同代人,尤其是參加過當年那場考試的‘諸生’,卻可以當它是回憶錄。”
該書收納的最后一篇小說《護工老陳》,描寫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武漢人互幫互助、相守相望的獨特回憶。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個體,在曲折與蹉跎中,展現了人之為人的愛與善。
三篇小說,時間跨度百余年,皆是關于小人物的傳奇。“么樣”“冇得味”等武漢方言的運用,也讓讀者身臨其境體會這方水土里一代代人群的生存經驗與生命記憶。
有評論認為:“作者既沒有居高臨下地指手畫腳,也沒有以代言人自居,而是以一種平視的人學立場,發現那些容易被漠視的脆弱的生命的價值,并透過生命的浮沉,觀察時代的轉折與激蕩。”“於可訓先生的小說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自覺追求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人物簡介:
於可訓,武漢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與文藝理論家。自1982年于武漢大學任教以來,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研究與評論。其代表性專著主要有《小說的新變》《批評的視界》《文學風雨四十年》(合作) 《中國當代文學概論》等。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