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期,我院專家顧問及研究團隊在東北調研走訪,充分感受近年來東北正在發生的變化,并將有關感悟分期刊發在《全球智庫動態》研究報告上,引起廣大讀者熱議。今天推送《東北正在發生變化》系列文章的第四篇《縣域經濟發展:從對流到涌流、涌現》。
東北正在發生變化(四):縣域經濟發展:從對流到涌流、涌現
李帥
(資料圖片)
前灘綜研區域經濟研究室(新城市實驗室)主任
圖1 刊登于2023年2月24日 《全球智庫動態》研究報告(2023年卷第36期)的原文截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年前,筆者前往東北多地調研,發現縣域經濟正成為東北振興的突破口之一。在“流”時代,走新路、打翻身仗,有了內外部的新條件。
縣域經濟的活動,需要諸多生產要素的有機組合,以及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從而實現生生不息的循環流轉。根據現場調研,筆者提出以下初步判斷:
——生產角度:“一企獨大(國企)、一業獨大(資源型產業)”,尚不能做到高階牽引和持續賦能本地產業。內生的、可持續的、具備競爭力的業態,目前還很零散、薄弱。新經濟的苗子,相對較少,但是各地均在有意識地引培中。
——分配角度:典型的“弱市場收益、高轉移支付”。財政資金不緊不松,日子尚過得下去,但是社會資本參與度和貢獻度不算高;本地企業在區域內增資擴產的意愿不強;“外人”和“外資”的流入量不理想。共同富裕,在積極謀劃和推進中。
——流通角度(這里主要指交通):高速公路成為標配,但能獲得軌道交通(高鐵、城際、地鐵等)機會的縣域則較少。無論對外聯絡還是內部組織,綜合交通的便利性不高,這極大地制約了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交易成本(首先體現為用于“趕路”的時間)居高不下。東北曾經引以為傲的“大交通”優勢,明顯減弱,甚至“掉落”成為短板。縣域經濟融入都市圈、城市群、經濟帶,尚難落實、落細。
——消費方面:以基礎性的傳統性商業為主,滿足“開門七件事”沒有問題,但是離美好生活尚有距離。物業空置,甚至爛尾。外來開發企業的商業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健康成分。客觀上耽擱了發展進程,甚至耗損了本地資源。需要在準入、準營和準退的全過程中間,創新探索辦法。另外,引人、留人是難點。大部分縣域人口規模較小,且仍在流失,老齡化、少子化情況明顯。
筆者同期也在研究國內其他地方縣域經濟的發展。譬如浙江德清,便是生動的縣域經濟成長的標桿。長三角的一些縣域城市除了自然資源本底良好外,當地社會資本活躍,并善于承接毗鄰中心城市的溢出,“引得進、留得下、用得好、回得去、帶得動”。經濟形成了雙向對流,不斷增值躍遷,實現良性循環。因為“流”,所以“留”,更加“流”,“留”得更多更強。多贏的局面,就出來了。
筆者還想到日本的“區域循環共生圈”做法。他們在深度利用各區域自然資源的同時,還設計自然與經濟要素的特色“接口”“通道”和“網絡”,在促進城鄉共生對流中,立足供應鏈,做強產業鏈,構造出新的價值鏈,最大程度地,整體提升“廣域”活力。日本強調多主體合作機制,強化跨區域特色資源整合,并始終秉持本地居民參與收益分享的原則和機制。這些,都值得借鑒。
圖2 日本“地域循環共生圈”的對流合作模式
這些年東北有了不少變化。尤其是干部的精氣神上去了,能前瞻謀事,也能扎實干事。筆者充滿信心。
不過,確實仍有不少問題,點了題但是未破題。尤其是需要我們圍繞資源要素,只爭朝夕,創造更多的便捷對流的條件。
從對流,到涌流、涌現(新的、多跨的高級場景),逐級遞進。當然,除了有形基礎設施,還需要匹配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引進“靠譜”(有耐心和縣域經濟共成長,而不是急吼吼賺快錢的“過江龍”)的、長期的、低成本資金。當務之急,是把“流”這個抽象概念具象化、項目化、抓手化。
咱們大東北,從來不缺概念題材,現在迫切需要共識和共同行動。
推薦閱讀:
封面觀點 | 東北正在發生變化(一):三亞休假時見聞的“東北故事”
封面觀點 | 東北正在發生變化(二):東北振興像吃“第五個饅頭”
封面觀點 | 東北正在發生變化(三):淺談東北振興的五個“新”
注:本文推送時略有修改
圖片來源:日本環境省官方網站
http://chiikijunkan.env.go.jp/
采編:朱子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