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有個小區叫白象居,因為其特殊的建筑風格和地理位置,曾是多部電影的取景地。
小區的樓宇之間有一個空中連廊,視野很好,可以拍到長江索道、東水門大橋等多個重慶地標。這里還有著重慶山城建筑特有的神奇——24層的高樓沒有電梯,但在1樓、10樓、15樓都有出入口,每個出口出去居然都是馬路。
(相關資料圖)
正是這些特別之處,這兩年越來越多的游客到白象居打卡拍照。今年暑期,每天參觀拍照的游客有四五千人。
然而,游客來了,問題也來了。蜂擁而至的游客使得小區居民不堪其擾,在家門口掛上了“謝絕參觀”的牌子,也有人認為應該給游客更多包容。那么,游客參觀與居民日常生活之間,平衡點究竟在哪?
總臺記者從5月底開始在白象居蹲點,通過近三個月的拍攝,記錄下了白象居的改變。
居民樓變身旅游打卡地
住戶不堪其擾
白象居其實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景點,它本身是一個老小區,建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有500多戶住戶,居民以老年人為主。游客增多,給一些商戶帶來了商機,但也讓不少居民不堪其擾。
今年5月23日,被譽為“來重慶旅游必打卡地”的白象居被圍了起來。在入口處,多名人員值守,還掛有“居民住宅,謝絕參觀”的字牌。
居民王家明就是值守者之一,今年五一期間的一次經歷讓他忍無可忍,決定限制游客進入。
王家明的母親96歲高齡,患有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當天身體不適需要緊急送醫,王家明背著母親出門,一路上幾乎走不通。他一路走一路請游客讓一下,才走出來。好在老人到醫院后,身體沒有大礙。
白象居空中連廊是游客聚集最多的地方。窗戶朝向此處的不少住戶稱,拍照游客十分吵鬧,家人無法正常休息。
給居民帶來困擾的還有經營者。整個白象居的進出通道只有兩米多寬,一些商戶為了擴大經營面積,將冰柜、桌椅擺在店面以外的通道上,不僅影響居民進出,還堵塞了消防通道。
居民們希望盡快解決這一問題,還他們生活的安寧。有的居民直言:“這是小區,不是旅游區,游客不能進來。”不過,對于一些小區居民和租戶來說,游客的到來也帶來了商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
游客帶來新商機
家門口生意絡繹不絕
熊學清和李三文夫妻倆2004年從農村搬到白象居,買下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之前賣過串串香,從去年六七月份賣起了飲料和旅游紀念品,每個月5000多元的經營收入,這也是他們的養老錢。
在空中連廊有不少經營者是租賃戶,牟遠紅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小吃鋪面面積約50平方米,今年7月開始,由于白象居持續升溫,房租從每月1500元漲到2000元。但生意最好的時候,她一個月能賺上萬元。靠著這個小店,他們一邊維持生計,一邊還著此前虧欠的債務。
目前,這里已經形成了飯店、咖啡店、小賣部、紀念品商店等完整的旅游商品業態。當地街道負責人坦言,白象居是自發形成的網紅打卡地,房屋絕大部分產權屬于個人,若要開發商業旅游,需要征求居民同意。但對于這些已有經營者,如果“一刀切”,全部取締并不現實。
而在當地旅游部門看來,白象居的火熱對帶動渝中區全域旅游發展是有益的,雖然這里不是政府打造的旅游景點,但他們很歡迎游客的到來。
“拒客”風波之后
如何找到居民、游客、商戶之間的平衡點?
“謝絕參觀”的牌子立出兩天后,也就是今年5月25日,白象居又開門迎客了。
居民們表示,他們立牌子,并非站在游客的對立面,而是反對無序管理。拒客事件發生后,街道多次組織各個部門商量對策,目標很明確:白象居要管起來,但方法不是堵門。
最終由渝中區統籌經費,在游客集中的地方和居民通道安裝了16個攝像頭,及時掌握人流情況,適時實施分流。今年端午節期間,因為人流量太大,社區用圍欄把白象居入口暫時封閉,分批放行,對于團隊游客還需要登記才能進入。這樣一來,游客扎堆得到一定緩解。
在最容易堵塞的一處通道——游客與長江索道、東水門大橋合影的最佳位置,社區工作人員利用凌晨時間,在地上貼上分流貼紙,對游客和居民進行路線引導。“地貼的紅色部分用于居民或游客正常出行,紅色部分的兩邊用于游客打卡照相。”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介紹。
一些白象居居民還自發組成志愿者服務隊,勸導游客文明打卡。不過,由于是自發組織,沒有制度約束,效果并不明顯。
對于經營者的占道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二十八條相關規定,任何單位、個人不得占用、堵塞疏散通道。于是,街道聯合多個部門,對占道經營動起了真格。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占道經營、游攤小販得到了規范。
為了更長久更有效地平衡各方利益,經過多方探討,當地政府決定推動居民自治。
今年6月28日,由當地社區牽頭,居民自愿報名參加,白象居自治服務隊正式成立。
因為渝中區老舊小區較多,像白象居這樣沒有物業公司的小區由社區統一成立自治物業服務中心代為管理。
為了讓居民自治管理服務可持續,自治物業服務中心在白象居的公共區域設立管理服務站,除了為游客提供咨詢、失物招領等服務,還聘用人員在這里售賣冷飲,所有營業收入作為小區公共收益,用于白象居自治服務工作。
下一步,他們打算讓白象居的公共收益更加多元化,除了用于自治服務,還要反哺當地居民,改善公共設施,讓居民、游客、經營戶參與到共建共享共治中來。“我們打算聯合轄區的旅游公司,由自治隊為游客規劃旅游線路,提供有償服務等,作為白象居的公共收益,用于粉刷墻壁、整修公共設施,讓自治能夠長期長效自轉下去。”
白象居居民自治服務隊成立一個多月來,居民們明顯感受到了環境的變化。3個月后,記者再次找到了此前采訪的居民尋求反饋。
“現在在這里喊的人少一些了。”
“任何時候都看到他們巡邏,天氣這么熱,我很理解他們。說老實話,經過整治之后好得多。”
“商戶在這方面還是很支持工作的,該收回去的全部都收回去了。”
白象居“拒客風波”發生之后的幾個月,當地在基層治理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基本方向就是在街道社區的指導下,完善居民自治,發揮居民熟悉當地情況的優勢,用居民之間多年來形成的情感紐帶,推動各方共同維護小區秩序,尋找居民、商戶、游客和諧共處的平衡點。
希望更多有類似問題的地方,能夠一起探索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方式,平衡好文旅發展與日常生活,讓“網紅”景點變成“長紅”經典。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盧曉川
本文作者:央視新聞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