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小大人癥候群》里,作者約翰.弗瑞爾通過大量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我們之中有半數(shù)以上的人,都成長于功能不健全的家庭,都經(jīng)歷過糟糕的原生家庭關系。
這就意味著,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的身上都背負著原生家庭的羈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家三毛就曾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我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請您欣賞我。
也許正是源于我們對家庭關系難以割舍的忠誠與愛,才導致了原生家庭的問題一直存在,而關于原生家庭的話題討論也經(jīng)久不衰。
前段時間,14歲的女兒費盡心思做了四菜一湯反被媽媽拍視頻指責是浪費,因為遭到網(wǎng)友一致吐槽而沖上熱搜,但在后面的視頻里,媽媽義憤填膺地反問孩子“他們說我不配當媽,你覺得我配嗎?”
很難想象類似的場景在這個女孩的現(xiàn)實生活中到底發(fā)生了多少次,畢竟一個人的性格和行事風格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
視頻里面對質(zhì)問的她沒有反駁,但這并不意味著傷害和打擊未曾發(fā)生。這個童年生活片段所帶來的陰影,說不定會一直貫穿這個女孩后來的人生歲月,永遠定格在她的生命里。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這些年也有人對此提出了反對的觀點,認為把自身的問題禁錮在一個原生家庭的過去式命題里,本身是一種對自我成長的逃避。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也恰好印證了在情感問題處理上,個體間的確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面對同一種情感困境,有的人走出來得快,有的人走出來得慢。???????????????????????????????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當今很多人即便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霸凌、性侵、親人意外離去等重大的變故,但仍會覺得自己過得很不好,經(jīng)常被羞辱、欺凌、忽視,或者極易產(chǎn)生憤怒、自卑的情緒。
原生家庭中不愉快的經(jīng)歷所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可能真的會讓一個人陷入某種精神情感障礙。??
一提到心理創(chuàng)傷,你大概率首先會聯(lián)想到的是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它通常是指個體在經(jīng)歷災難性事件后形成的一種精神障礙,主要由單次重大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引起,例如自然災難、交通事故、恐怖襲擊等。
但你聽說過關于心理創(chuàng)傷的另一個概念——CPTSD嗎?它的全稱是復雜型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Complex post-tractional stress disorder,CPTSD),CPTSD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為常見,它是一種長期反復發(fā)生的、慢性的人為創(chuàng)傷,例如奴役、家庭暴力、身體或精神虐待等。
這是一個2018年才被納入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新型心理診斷,將CPTSD(復雜性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正式確立為一種獨立的精神障礙診斷。
ICD-11中關于復雜性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CPTSD)的描述:
個體在經(jīng)歷了一件、或一系列具有極端威脅性或恐怖性質(zhì)的事件后,可能會患上這種疾病。
CPTSD跟PTSD的癥狀很像,但卻受到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具有極強的隱匿性。研究還發(fā)現(xiàn),這種反復、長期發(fā)生的創(chuàng)傷所帶來的影響,遠遠超過單次重大創(chuàng)傷給人們造成的傷害,個體一般是很難自我修復的。
而在最近一次關于兒童虐待的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顯示:我國兒童遭受身體虐待的發(fā)生率為26.6%-36.6%,遭受精神虐待和忽視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9.6%和26%。
所以我們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可能都是CPTSD幸存者。???
當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了認知,就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這個因為原生家庭而飽受創(chuàng)傷困擾的群體,理解他們并不是在無病呻吟。
雖然受傷不是我們的錯,但如何療愈卻是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只有解決原生家庭問題,實現(xiàn)自我童年療愈,才能將自己從這種怨恨、痛苦的情緒中拯救出來,與父母重建起一個健康的家庭關系,也算是不辜負今生有緣父母子女一場。
一、你并非沒有選擇
把自己的困境,歸咎于原生家庭,或許可以給人帶來片刻的心理安慰,但卻不能讓你的生活和家庭關系由此產(chǎn)生任何實質(zhì)性的好轉(zhuǎn)。
???
“原生家庭宿命論”的觀點,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提出的,但這個結(jié)論的研究對象大部分都是已經(jīng)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而不是身心健康的人。
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是可以超越這個影響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你可能很難想象,這個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認為人的需求是不斷成長,向上向善的心理學家,自己的童年卻過得異常悲慘。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而他的母親是一個極端偏執(zhí)的天主教徒。
有一次,馬斯洛撿到了一只流浪貓,喜歡的不得了,但母親居然當著他的面把貓活活地踩死了。因為在他母親看來,人這一生都不該幸福,活著就是為了贖罪。
就是在這樣一個極度消極的成長環(huán)境中,馬斯洛創(chuàng)造了心理學中一個全新的流派——人本主義心理學,他強調(diào)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人帶來幸福的感受,這也成了后來積極心理學發(fā)展的直接淵源。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同樣佐證了積極心理和行動的力量:一個患有抑郁癥的人,如果讓他參與到一些積極的行動中,一個星期就能夠讓抑郁的癥狀有所緩解。
當你還是個弱小的孩童時,父母是我們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所以在遭受到不好的對待時,只能自己去調(diào)節(jié)情緒,面對困難,或者說是承受傷害。
但當你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的成年人后,你就擁有了小時候沒有的資源和能力,就有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和選擇。
所以首先,你得意識到你是有選擇的,選擇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選擇與原生家庭剝離;其次,要把目光放到未來。
過去的事已經(jīng)無法改變,人的一切是被未來所決定的。這個未來需要你自己去謀劃,你期望未來的自己在面對不公時不像父母曾經(jīng)那樣的軟弱,你期望未來的親密關系中你是平靜的、溝通的,那就去為之努力好了。
你要相信,在一個不友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通過有限的資源以及自身的力量突破重圍長大成人的孩子,本身就比別人更有力量。
當下的我們,即使沒有父母的支持,依然可以找到其他滋養(yǎng)自己的關系,去搭建一個新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年輕的生命,要指向未來的生長。
二、無條件的自我關懷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人格結(jié)構(gòu)通常被分為三個層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原始的沖動、欲望;
超我:代表道德感;?
自我:介于兩者中間,協(xié)調(diào)沖突。
當我們的“本我”產(chǎn)生沖動和渴望時,“超我”會用它的道德感去壓制這種“本我”沖動,從而影響個體的“自我”行為選擇。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受到了來自父母、老師等權(quán)威者過多的指責和批判,“超我”的力量發(fā)展可能就會過于強大,形成一種“虐待性超我”,這類人看起來是優(yōu)秀自律,實則是一種自虐。
他們往往會過度地以外部規(guī)范和標準來進行自我約束,不停地苛責和貶低自己,習慣性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這種自我PUA式的行為,本質(zhì)上是在童年時期養(yǎng)成的一種生存技能。
比如在小的時候,當你遭遇不公平對待反饋給父母時,父母的態(tài)度可能是“他怎么不惹別人就惹你?多找找自己的問題吧。”,又或者是這一次說“你那么軟弱有什么出息?”,下一次又變成“你這么強勢是會吃大虧的!”……這種雙向束縛,讓你感覺到好像怎么做都不對,就是在這樣一個父母不接納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了自我苛責的心態(tài)。????????????
心理學上對此有個名詞,叫做“小大人癥候群”,指的就是這些用隱忍來適應環(huán)境,將內(nèi)心封閉換來“刻意成熟”的孩子。
因為從小無法得到足夠的關懷,被動成長為一個懂事、體諒他人的孩子。而這種所謂的成熟,不過是將自我的真實內(nèi)心封閉起來,壓抑真實的想法,進而形成的討好型人格,并不是真正的情感成熟。
如何放下這種執(zhí)念?其實很簡單——為小時候的自己撐腰。
就像是作為一個成年人,當你看到一個幼小的孩子在遭受同樣的傷害時,你一定會想要無條件地去保護這個小孩,擋在她面前不允許任何人欺負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里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所以你要掙脫這種自我束縛,無條件地關懷自己、同情自己,為小時候的那個“我”撐腰,告訴自己:“你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但你依然有資格獲得愛。”
三、不要背負他人命運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就是當你經(jīng)常轉(zhuǎn)發(fā)一些心理學的文章和視頻給父母,期望他們能從中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結(jié)果往往事與愿違,父母要么不愿意看,要么看不明白,總之就是得不到任何的正向反饋。???
當你試圖用心理學知識去跟父母討論這個問題時,多半換來的是一個抗拒的姿態(tài),他們可能會用“養(yǎng)你這么大有多不容易你知道嗎?”“我是管不了你了”“你是真沒有感恩之心啊”……這樣的言論來結(jié)束這場溝通。???????????
你肯定會覺得很委屈,難道幫助父母成長不是兒女的責任嗎?
這就是問題的根結(jié)所在——很多成年子女身上普遍存在著“拯救者情節(jié)”,有強烈的意愿想要治愈父母。但結(jié)果卻是這種出于好心的“反哺之愛”,將彼此推向更痛苦的深淵,陷入一種無限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其實,在生命這場旅途中,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的命運擔起責任,一路成長,一路碰壁,一路自我療愈。除此之外,我們無法背負其他任何人的苦難。
在一個情緒爆發(fā)的環(huán)境中,越緊繃,改變越難發(fā)生;相反,越放松,越溫柔以待,改變和成長才有機會發(fā)生。
父母的身上,也有屬于他們的創(chuàng)傷,比如物質(zhì)上的窮困、學識上的匱乏以及愛的貧瘠……這些是你未曾參與過的,父母有他們的局限性,不要試圖去改變這些。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過:“家之所以傷人,是因為彼此過度地介入;而家開始變得溫暖,是因為允許分離。”
所以,彼此分離是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緩解家庭關系的有效方法之一。
大家各自成長、各自療愈。你能做的就是摒棄一切外部干擾因素,不顧一切地成長自我:
我的需求,我來聆聽;
我的創(chuàng)傷,我來療愈;
我的生命體驗,我負責創(chuàng)造它。
?
你只有把自己活好了、變得強大了,才能擁有話語權(quán),才是對整個家族最大的回報。
四、不原諒也沒關系
如果你看過電影《步履不停》,就會領悟,原來與父母和解“不原諒也沒關系”。??
在《步履不停》這部影片里,串聯(lián)起整個劇情的核心人物是一個自始自終從未出現(xiàn)在熒幕上的角色——主角良多的哥哥淳平,在15年前因為救人溺水身亡,父母的期待就此落空;此后,良多陷入兩邊不是的自責,一直在努力“活成哥哥”,替父母承受痛苦。
與離世的哥哥相比,良多的確遜色太多,他從小被父母忽視,才藝平平、成績一般,高考考了好幾次才考上。而哥哥才是那個品學兼優(yōu)、全家的驕傲,并且有望成為當一名醫(yī)生繼承父業(yè)。
父親既不通情也不達理,母親話多永遠都是念叨著淳平……
就這樣良多一直活在哥哥的影子之下,后來他實在受不了這種窒息的家庭關系,一氣之下選擇了離家出走,并且一走就是十五年。
他說:“一直把大哥掛在嘴邊當作理想標準……真是一種折磨。”
但在哥哥祭日的時候,良多還是會回來祭拜,當然還是少不了父母的冷嘲熱諷。
在這段破碎的父子關系中,所有的矛盾都并非一朝一夕積累而成。
直到良多看到年邁的父親無能為力救鄰居,卻又極力想幫忙卻被醫(yī)護人員嫌棄的背影時,他開始理解父親這一生的努力以及對兒子的期望不只是虛榮。
后來,父子孫三代人一同漫步到海邊,三人一前一后地走著,良多望著父親拄著拐杖狗摟著的背影,眼里突然就有了溫柔。
最終,父子倆一左一右面向廣闊的大海,一段簡短卻帶著暖意的談話,叩開了彼此長久緊閉的心扉。
原來,當心里不再只裝著自己的感受時,就算無法完全的“了解”對方,也能試著去“體諒”,父子之間,至少可以帶著信任,好好相待。
理解但不原諒,是一種態(tài)度的升華。理解,意味著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共情對方;而不原諒,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共情那個受過傷的自己。
當你意識到父母年事已高,每當想要怪罪他們時,內(nèi)心會愧疚地發(fā)出另一個聲音:“他們這輩子也不容易”“他們這輩子也沒有被好好愛過”……這種試圖體諒父母、共情父母,就是“理解”。其實能做到這一步,就已經(jīng)夠了,不必再去談原諒。
這部影片中無論是小到炸玉米天婦羅、大到大海對人類的吞噬,都在表達著電影的母題:“越親近,越互相傷害。”離炸玉米越近,越容易被油濺傷到皮膚;越親近大海,葬身于大海的風險就越大。?
在我們東方人的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電影里這種遲到的溫情、無奈的殘忍、事后的遺憾,大家都在自己的人生中步履不停,卻鮮少有空停下腳步等等父母,而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腳步已經(jīng)慢了下來,直至掉隊越落越遠……
良多的父母終究還是帶著遺憾辭世了,而他的心愿只是和兒子一起看一場棒球賽、坐一次汽車那么簡單……
在一個雙向辜負的原生家庭里,如果不能退一步,我們是不是能夠放慢一點腳步?
父母子女這一世的緣分,無論這輩子能夠陪伴多久,都盡量別讓這段關系只剩下破碎和遺憾。畢竟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