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經濟學家稱延遲退休這條路非走不可,你們怎么看?》評論區,標題為小編添加】
【資料圖】
這位專家的問題不在專業水平上,而在思維方式和能力上——他只會用守舊思維思考問題。
延遲退休,我覺得未必不可作為臨時政策而加以考慮甚至短時間內執行。不過即使執行也要有分寸,而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這樣明確的認識:延遲退休,是萬萬不可以成為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的辦法的。顯然,根本認識上和這位專家完全相反。
這位專家能有這樣的認識,其思維無非就是這樣:想讓現有社會繼續運轉下去,除了延遲退休看不到別的辦法,所以延遲退休就必定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就可以為這種做法找各種正當理由去說服整個社會。而這當然就是守舊思維。
正常的思維,是首先判斷這樣解決問題是不是有最終出路。
人到老齡,健康活著可不等于繼續工作沒問題。健康活著,是因為有病治好的可能更大了,但不是不得老年病,肌肉照樣萎縮,該有的病一樣有,干不動的活越來越多。壽命延長根本就推導不出應該繼續工作的結論。試圖用延遲退休來根本性地解決老齡化問題,問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人會越來越像勞動的機器,最終總會引發和激化社會矛盾,根本就不會有什么出路。硬要去做,只能是暫時不讓問題爆發而積攢起來留給未來,而未來依舊如此思維則早晚會有問題更大爆發的時刻。
看見評論區有人說應該提高生育水平,這也是一樣沒出路——預期壽命不變,生育率提升的結果就是創造更大比例的老人群體,這同樣是積攢問題的惡性循環,這還沒考慮自然資源對人口的極限。
繼續做下去沒出路,那么正常的思維下就一定會明白,必須用創新改變一些東西來打斷這種惡性循環。
提升社會生產力,是相當長時間內可以解決問題的。但這需要在科技上創新,而我們現在還不是主要靠創新發展的社會,因此在這方面實際上可以做的事相當多,但同時也意味著轉變為主要創新發展的難度很大——最大難度,就來自于社會的守舊思維,而這位專家的守舊思維就是其中的一種。
而從更長的時間上說,發展生產力也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用自己未來的創造物替代現有生命,擺脫現有的生理因素制約,才是最終的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當然,這先要經歷一段漫長的靠創新提升生產力的階段才行。沒有創新思維和欲望,就更不可能想到這樣的辦法。
我前面說延遲退休未必不能暫時用之,這是為應對暫時的緊急危機才可以做的,度過危機之后當然就要另想辦法。而且,除了延遲退休,也可能有其他解決辦法,我們也要對現實的某些可能變化有充分預案。
這其他解決辦法中,就包括把現有危機的解決成本預支到未來,翟東升教授的觀點就是其中之一(增發本幣國債),只要未來有能力承擔這種成本而不會不得不繼續向下傳遞,這樣做就不是大問題。
而“現實的某些可能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美國自己崩潰,這是還有相當可能發生的。而一旦發生,過程中也許對我們同樣不是好事,但過后我們必定能夠迎來一個發展高峰,適當考慮把內部問題外部解決,也是一種辦法,只是我們不會做下一個美國,其中分寸是需要把握的。而這樣機會的可能存在,也提示我們盡量不要過早地施行延遲退休政策,或者施行的話也要控制尺度。
關鍵詞: